第(3/3)页 户相掌握了立法权与司法权,而大司农则只拥有行政权。 三权虽然分工不同,但立法权是根本依据。 行政权力与司法权力均需在法律的框架内运行。 也就是说,李翊的提案让内阁掌握了最为重要的立法权。 古代并没有明确的三权分立概念,所以刘备想不明白其中关节很正常。 但是,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他也注意到了李翊这项提案中有一个巨大的问题。 那就是内阁制度,暗藏削弱皇权的冷箭! 正常来说,税率通常是由皇帝本人亲自来制定。 亦或者由皇帝授权给中央机构,让他们来颁布执行。 可李翊适才的提案中,似乎完全没有提到刘备。 等于是间接剥夺了皇帝本人的立法权。 当然, 刘备具体不理解立法、司法这些概念,但他清楚内阁会分走自己的权力。 按照李翊的逻辑,如果税率是由户相决定。 那其他部门的所有规章制度,岂非都是由内阁来决定? 如此一来,内阁岂非是凌驾于皇权之上了? “诚如卿之所言,大司农负责征税,户相负责制定税率。” “那期间,朕为之何?” 刘备眉头皱起,问出了当中最为关键的问题。 因为李翊的这项提案,怎么看都像是在架空皇帝。 刘备必须得问个清楚。 “陛下,臣知道您在担心什么。” “但请陛下放心,臣之所为,绝非是为了一己私欲。” “而是为了汉室江山社稷着想。” “内阁不仅要保汉朝子民,也会为刘氏皇帝世代效忠。” “如何效忠?” 刘备沉声问,“卿之人品,朕信得过,可后来首相如何保证对皇室的忠诚?” “后来首相又如何与朕的子孙,建立你我之间鱼水般的信任?” 这便是刘备与李翊的特殊感情纽带。 即便两人之间的矛盾,已经上升到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冲突了。 但刘备依然愿意耐下性子,给李翊一个解释的机会。 “只要历代皇帝能够掌控内阁,便掌握了国家大权。” “如此,内阁便能世世代代为刘氏与汉室效力了。” 要同时保证内阁服务于皇家与天下子民,李翊做到这个地步真的已经竭尽全力了。 他设计的这套「内阁群相制」,本质上是双轨并行体系。 内阁负责实际的行政决策,而传统朝官仍保留名义职权。 形成“内阁理实,朝官守虚”的格局。 到这里,也不难看出李翊搞得并非是历史上明朝的内阁制度。 明朝的内阁也好,清朝的军机处也好,本质上都是皇帝的私人秘书处。 两者的产生,其实都源于君主权力不断扩大,然后和相权争权的博弈过程。 从汉代开始,皇帝就在不断加强自身权力。 比如用三公来取代丞相,分化他的权力。 刘备恢复丞相位,本质上是为了补偿李翊,勉励他多年的劳苦功高。 但将来李翊死后,刘备不认为后来者还有机会当丞相。 至少丞相的权力会被大削的。 因为在他看来,后世的君主很难像他一样,如此信任自己的手下。 刘备知道这一点,李翊也知道这一点。 所以李翊必须趁着自己还在,趁着自己的威望正高,趁着刘备这个君主对自己有足够多的信任—— 把内阁搞出来。 李翊不反对加强中央集权,但他反对加强皇权。 因为封建王朝最大的弊端,就是国家的运转太依赖于君主个人的贤明程度了。 遇上个明君还好,可要遇上个昏君、暴君、甚至是爱折腾的君主。 什么事都只是他脑袋一热,直接就拍板决定了。 那受苦的终究是老百姓、终究是皇朝子孙。 因为国家大事,全都系于了君主的一句话。 如司马衷之辈,能喊出:“何不食肉糜?”之类的话来。 要是文武百官、底层百姓摊上这样的君主,该怎么办? 所以李翊必须趁着自己身体还好,设置内阁。 他清楚,除了自己,再没有人有机会搞出内阁了。 李翊的内阁制度确实是偏西化的,但又不完全西式化。 英式的内阁是议会至上,完全架空了皇帝。 而明朝内阁则是皇帝至上,是加强皇权的工具。 李翊的内阁自然不是奔着加强皇权去的,那是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 但他也不会完全搞出一个英式内阁出来。 首先时代基础就不匹配。 何况, 在他这个年代,要想完全架空皇权,威望能力高如李翊也是做不到的。 他只能综合一下。 削弱皇权的同时,加强相权。 使皇权与相权达成一个均势,谁也干不掉谁。 如此一来,君主的能力不足可以由内阁弥补。 而内阁又具备被君主反制的缺陷,保障了皇室的特权。 为了维持住两边的平衡,李翊为此已经筹备了不知多少个日夜了。 当然了,你说李翊的做法对刘备公不公平? 那肯定是不公平的。 毕竟现在是“家天下”的年代,施行的是“宫有制”制度。 说难听点,整个天下的权力,都是皇帝的私人财富。 而李翊现在的做法,就是让皇帝本人分出一部分财富出来,以便赈济天下子民。 但李翊并不觉得自己做法是错的。 他不单单是忠于皇帝本人,更是忠于整个汉朝。 他的目光必须得放得更加长远。 君主集权的加强,只会进一步压制社会的活性。 李翊再也不会找到比现在更好的机会了。 因为君权的扩大并压制相权,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架空皇帝是对刘备的背叛,而李翊也不具备完全架空皇权的能力。 接下来,他用由深入浅、深入浅出的方式给刘备介绍了。 皇帝应该如何反制内阁。 那就是皇帝本人掌握最重要的、最终裁决的仲裁权。 若朝官质疑内阁决策,可上奏皇帝。 但皇帝只能选择支持或否决,不能够进行修改。 这是为了避免皇权直接干预行政。 若皇帝具备修改的能力,那内阁就跟历史上的内阁没区别了。 其次,皇帝保留对首相、监相的任免权。 首相的权力是最大的,所以皇帝保留了限制首相的特权。 而为什么还有一个监相呢? 因为监相主要负责的是统领御史台,监察百官腐败、以及最重要的弹劾内阁成员的能力。 保留皇帝对这二人的任命权,便使得皇帝极大加强了对内阁的掌控。 但同时,李翊又在条律章程中补充了一点,那就是皇帝无权直接撤换其他八相。 其他八相的裁换,只能由首相提出。 当然,李翊只是大致的跟刘备描绘了一下相权与皇权之间的平衡。 然后又举了一个具体的例子。 比如内阁工相提议修建漕运,需要先报首相批准。 假如这时候传统的朝官,时任九卿的将作大匠站出来反对,声称这是劳民伤财的行为。 那么这时候由内阁裁定。 如果裁定结果通过执行,那么工相便可强制推行。 这时候将作大匠仍然拒绝执行的话,那么便由监相出面弹劾。 声称其“抗命”,然后冻结其所有职权。 这时候,便由皇帝本人负责仲裁。 如果皇帝支持内阁,那么将作大匠将被免职,换人执行。 如果皇帝支持这名朝官,那么该项工程则被搁置。 通过这个例子,李翊大致向刘备描绘了内阁制度实施后,它与皇帝之间分别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陛下!” 李翊站起身来,郑重地向刘备躬身一拜。 “夫治国者,非一人之智可周万物,非独夫之力能安兆民。” “陛下圣明烛照,然日理万机,犹恐百密一疏。” “今设内阁,非为分陛下之权,实为广纳群智。” “以便使庙堂之策,必经众议研磨,如砥矢砺刃,而后可行。” “内阁诸相,其议必禀圣裁。” “陛下握乾纲独断之权,可一言废之。” “犹持太阿之剑,未尝授柄于他人啊!” “且子孙嗣位,承此良制,譬如乘舟得楫,御马有辔,反可免权臣欺幼主之祸。” “内阁与皇权,乃车之双轮。” “陛下垂拱而治,内阁竭力以谋。” “则政令必精,民受其惠啊!” 李翊言辞激烈,极力向刘备表明他的内阁制度,并没有架空皇权。 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确确实实是暗藏了削弱皇权的冷箭。 但并不至于取而代之。 相反,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权臣的出现。 须知,汉朝历史上出了多少个幼帝被权臣欺凌的案例? 内阁设立之后,最大的权臣就是首相。 首相的权力虽然极大,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限制。 并且,还有一条规定李翊并没有跟刘备说。 因为这条规定,同样影响颇大。 李翊不想一股脑地全倒给刘备,怕他一时间接受不了。 刘备以手抚摸下巴,陷入了沉思。 而李翊的话还在继续: “陛下请察之,若得以推行内阁制度。” “倘使桀纣之君临朝,内阁可缓冲其暴。” “遇尧舜之主在位,内阁能光大其德。” “此乃上安宗庙,下济苍生之良法也。” “伏惟陛下察纳雅言,试行此制。” “则汉室之基,当如南山之固。” “圣君之名,必耀千秋之史。” 刘备眼眸微动,李翊最后提出的观点确实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好处。 至少对汉朝江山,汉朝百姓而言,是莫大的好处。 “丞相啊丞相,你可真是一位天生的政治怪物。” “……呵呵,那微臣姑且当做这是陛下对臣的勉励。” “内阁之事先置一边,朕这里倒也有一样东西想请丞相一观。” “什么东西?” 李翊睁大眼睛问。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