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好了,请进来看一看吧。” 之前去办公室里协调参观事宜的杨丹走了出来,对我们说道。 火棉工厂里大厅很近。我们沿着走道到了工厂入口,穿着白色衣服的实验人员便带着我们去更衣。 所有的可燃物,包括火柴、火机和火石,全部都要交出。又要换掉衣服,穿上特制的阻燃衣物,再穿上防静电的靴子,戴上橡胶手套。 收拾了近十分钟,一声白衣的我们才正式踏入厂房内部。 地上被刷了一层淡绿色的油漆,杨丹介绍说是为了防止静电,还有阻燃的作用。消防栓和灭火器十米一个,来来往往地工作人员都穿着白衣,带着口罩,时刻不敢放松警觉。 “这里都是很有经验的工人。”杨丹和我们一边走一边说,“之前都在黒火药工厂里工作,被我抽调过来的。” 我顺着他的指引看去,十多个工人正往一个池子里导入硝酸。 无色的硝酸从大玻璃瓶里流淌出来,顺着池子分流到各个稍小一点的桶里,被下一个环节的工人们带走,准备将棉花和实验性质的其他纤维浸泡进去。 “这样的工厂,完全建成后一天能生产多少火棉?”朱鸣夏问杨丹。 “现在可以制造四千发以上的纸壳弹。等到从澳洲订购的机器运到,替换了半手工后每天产量能到三万。若是战争时期,三班倒时十万发也能到。” 每天三万发,那就是一天能生产为两个半营的步枪兵生产出一个基数的弹药;若是十万发的话,倒是一天能武装两个半的步兵团。 嗯,完全够了。 鬼吹灯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