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国:风起辽东 第八十章 军工厂-《李如初回忆录》


    第(2/3)页

    “我以前姓赫斯曼。”大个子侍卫长之前对我说——他比我还高了半个头,“后来追随朱冕下,改了汉名,就叫赫斯曼。至于以前的名字,不提也罢。”

    赫斯曼在欧洲时是个容克贵族,大约是有个男爵还是什么的头衔(他没有对我提过,只是平时的交流中我大概得知的)。只是德意志邦联那时乱得不像样子,屁大点的公国侯国一抓一大把,这破落贵族的身份在澳宋,最多也就是让普通公民不会瞧不起他。

    此时这个体重超过90千克的大块头正举着一把大伞,左手握着一把手半剑,目光集中在前方的朱鸣夏身上,仔细地打量周遭的环境。

    “这里是保密的工厂,普通人是不能进来的。”

    一个跟在我们身边的工厂人员对我们说。由于雨声很大,他努力扯着喉咙大喊。

    赫斯曼有些懵地看着我,我只好努力吐出我仅有的几个德语词汇,试图通过精神上的共鸣把意思表达出来。

    那个工作人员见此只好放弃介绍,跟着我们快步走到工厂前的大厅处,这才把淋漓大雨隔绝在外。

    前方的朱鸣夏向我招了招手,我便跟赫斯曼说了一声,走到朱鸣夏身边。

    “这里是生产军火的厂区。”朱鸣夏一边脱下蓑衣,一边指着大厅墙上的厂区地图说,“外面那些厂房还没建好,建好后会从广东那边搬迁一些机器过来,在台北建成中国总督区最大的军事工业中心。”

    那时整个中国总督区,只有基隆才有一些生产、维修步枪的工业能力,其他轻重武器都要从南海总督区运来。

    我看着地图,留意到这片厂区还有很多地方,标着“硝酸”“硫酸”之内的字样。看上去是要修建生产三酸两碱的工厂。

    “这个厂区有额外的密级,和外面那些做枪支大炮的工厂不一样。”

    朱鸣夏指着一副地图:“这个地方,就是挨着接待大厅的厂房,预定要生产你发明的火棉。这将是一个巨大的综合生产基地。火棉会在这里完成定量实验,组装成纸壳定装弹,还有未来的金属定装弹。”

    “这里是生产和制作硝酸铵炸药的地方。国防部会派遣技术人员过来,在大屯山火炮试验场研究开花弹的技术问题。”

    说到这里,他回头看着我,露出笑意:“我说过,你的发明会彻底改变战争。开花弹就是它们改变这一切的起点。”

    “至于这里,这是生产烛龙火箭(注1)的厂区。”

    “得知你的发明后,我尝试把烛龙的战斗部换成硝酸铵炸药。呵,好家伙,威力一下子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之前的烛龙只能拿来纵火,哪像更换战斗部后的,那可以‘砰’的一下把一间混凝土房子炸掉。”

    朱鸣夏双手握拢,然后张开,做了一个“爆炸”的手势。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