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若再纵容此等哗变,毋须汉军来攻,自家营盘便要顷刻瓦解! “亲卫营!” 孙韶猛地抽出佩剑,寒光直指骚动的人群。 声音冰冷彻骨,不带一丝情感。 “弹压乱军!!” “敢有抗命不遵、聚众喧哗者,格杀勿论!以儆效尤!” “得令!” 如狼似虎的亲卫士兵早已严阵以待,闻令立刻结阵冲入乱军之中。 刀光闪处,血光迸溅! 几个冲在最前面、叫嚷得最凶的士卒瞬间被砍翻在地。 血腥的镇压瞬间震慑住了失控的人群。 骚动迅速平息,剩下的士卒惊恐地看着地上同伴的尸体和持刀逼来的亲卫,纷纷后退。 眼中原有的愤怒化为了恐惧与更深的怨怼。 孙韶持剑立于血泊之中,厉声道: “再有惑乱军心、聚众闹事者,犹如此例!” “各部将官,严束本部,再有差池,军法连坐!” 在铁血手段的高压下,营寨暂时恢复了秩序。 但那股压抑的绝望与怨恨,却如同地火,在每一个士卒心中无声燃烧。 经此一闹,孙韶也彻底清醒过来。 他望着江面上依旧零星漂来的森森白骨,恍然大悟,咬牙切齿道: “陈元龙!好毒辣的攻心之计!” “以区区弃骨,乱我三军!” 他即刻下令: “传令!自即日起,严禁再打捞江北漂来之物!” “更不许以之熬汤!!” “违令者,斩!” 然而,堵不如疏。 禁止了这自欺欺人的“骨汤”,士卒们腹中的饥饿和身体的虚弱却是实打实的。 军医再次呈报,伤寒之症有增无减。 孙韶无计可施,只得将最后希望寄托于后方。 他亲笔书写奏章,言辞恳切甚至带了几分哀恳。 详细陈述前线将士饥寒交迫、疫病蔓延的困境。 恳请吴王孙权务必拨发一批肉食劳军,以维系军心,稳固江防。 使者怀揣奏章,星夜兼程,飞奔建业。 吴王宫中, 孙权看着案头堆积如雪花般飞来的前线告急文书,尤其是孙韶那封字字泣血的奏章。 不禁面露忧色,对身旁的吕壹叹道: “前线将士,竟已困苦至此了吗?” “连肉食都如此短缺……” 吕壹闻言,却微微一笑,从容道: ……“大王多虑了。” “如今天寒地冻,四海皆然,岂独前线艰难?” “大王治下,物阜民丰,乃有目共睹。” “孙都督或是求功心切,言辞难免夸大些许。” 他为让孙权安心,竟当即吩咐下去: “来人,为大王排宴!” 不久,一席极其丰盛的宴席摆上。 炙烤得金黄流油的全羊、肥嫩喷香的蒸豚、精心烹制的牛腩、各色鲜鱼禽鸟…… 琳琅满目,香气扑鼻。 吕壹亲自为孙权布菜,笑道: “大王请看,我建业城中,酒肉充盈如是。” “大王英明神武,泽被苍生,百姓富足。” “前线将士又岂会饿着?” “想必是孙都督治军严苛,士卒稍觉清苦,便心生怨言罢了。” 孙权看着满桌佳肴,听着吕壹的奉承,心中的疑虑渐渐消散,点头道: “爱卿所言……亦有道理。” “然,将士戍边辛苦,纵无大碍,犒赏亦不可废。” “便拨发牛羊一千头,家禽五千只。” “送往军前,以示孤王体恤之意。” 吕壹眼中闪过一丝诡谲,立刻躬身道: “大王仁德!臣即刻去办!” 一出宫门,吕壹便唤来心腹官员,低声吩咐: “大王有旨,劳军之物,数目减半执行。” “所省之资,你我……” 他比了个手势,“……皆有益处。” 那官员面露惧色: “吕公,这……克扣军需。” “若是大王或是孙都督怪罪下来……” 吕壹冷笑一声: “怕什么?前线战事吃紧,路途遥远。” “牲畜染病倒毙几头,又有何稀奇?” “一切自有本官替你周全掩饰。” “汝只管照办便是!” “是……是……” 官员不敢再言。 于是, 自建业出发时,那劳军的队伍声势已然缩水。 沿途经手官吏,见吕壹心腹皆如此。 更是胆大妄为,层层盘剥克扣。 待到这支“犒军”队伍历经“千辛万苦”抵达长江前线大营时。 只剩下瘦弱的牛羊三百余头,蔫头耷脑的家禽一千来只。 孙韶闻讯,亲自出迎。 看到那稀稀拉拉、可怜巴巴的牲畜家禽,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他强压怒火,询问押运官: “此……便是大王所赐全部?” 押运官早已得了吕壹吩咐,一脸苦相道: “都督明鉴!本不止此数。” “奈何天寒路远,沿途病毙甚多,下官等已是竭力保全了……” 孙韶默然,他虽觉蹊跷,却万想不到建业城中竟腐败至斯。 只道是路途艰难所致,或是国库确实空虚。 然而,这点东西对于庞大的吴军而言,无异于杯水车薪。 更令他心寒的是,物资尚未分发,军中各级将官—— 许多是宗室或大族子弟——已闻风而来。 或以军务辛劳,或以身份尊贵为由。 每人至少要分走一只家禽或相当份额的肉食。 真正能落到底层士卒口中的,已是寥寥无几。 望着营中士卒们依旧渴望却又逐渐麻木的眼神,看着那点可怜的犒赏被迅速瓜分殆尽。 孙韶只觉一股彻骨的寒意从心底升起,远比江南的冬天更加冰冷。 他独自走上点将台,望着灰蒙蒙的江北。 仰天长叹,声音中充满了无尽的悲凉与迷茫。 “吾欲知之……吴王心中……” “可知此战于其王座,究竟意味几何?” “我等将士于此江畔捱冻受饥,浴血搏命……” “究竟……所为何而战?” 寒风呼啸,卷走他的叹息,无人应答。唯 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默然见证着这江东基业,从内部的根茎处,开始缓缓腐烂。 此时的江南吴军大营,愁云惨淡,士气低迷已至冰点。 那区区三百头牛羊、千只家禽,如同投入滚油的一滴水。 非但未能缓解饥荒,反而激起了更深的怨愤与绝望。 军医每日呈报的伤寒病例有增无减,士卒面有菜色。 巡逻时脚步虚浮,眼中再无锐气,只有对食物最原始的渴望。 帅帐之内,气氛比帐外寒冬更加凝固。 孙韶面色铁青,来回踱步,最终猛地停下。 声音嘶哑却带着一种破釜沉舟的决绝: “不能再等了!!” “若再无肉食滋补军士,莫说来年春战。” “便是这个冬天,我军亦将不战自溃!” 老将朱然闻言,眉头紧锁,出列沉声道: “都督!三思啊!” “军中缺粮,固然危急,然岂能再行劫掠百姓之事?” “此前强行征丁,已使民间怨声载道,田园荒芜。” “若再夺其过冬之粮、赖以生存之牲畜。” “无异于杀鸡取卵,必致民变蜂起!” “届时内外交困,大势去矣!” 丁奉亦虬髯戟张,厉声附和: “朱将军所言极是!” “我等身为国家大将,当保境安民。” “岂可反效盗匪之行,自毁根基?” “此事万万不可行!!” 孙韶猛地转身,双眼布满血丝,死死盯着二将,声音陡然提高: “保境安民?根基?” “若军队没了,还谈何保境?” “若士卒哗变,这江南之地,顷刻便为陈登所有!” “届时,你我皆为阶下之囚,百姓亦沦为齐军奴仆!” “朱将军!丁将军!” “你们告诉我,是眼睁睁看着军队即刻溃散严重。” “还是冒险激起民变、或许尚能拖延一时严重?” 他逼近一步,语气冰冷如刀: “百姓造反,尚可调兵镇压!” “军队若是哗变,你我用什么去平叛?” “用这空空如也的双手吗?!” “如今之势,已是刀架脖颈!” “二者皆反,吾等只能择其一而保之!” “是保眼前这十五万大军,还是保那些或许会反、或许不会反的百姓?” “这个选择,难道还不够清楚吗?!” 朱然与丁奉被孙韶这番近乎疯狂的言论噎得哑口无言。 他们深知此乃饮鸩止渴,然孙韶所言却又字字戳心。 将军队溃散的可怕后果血淋淋地摆在他们面前。 二人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深深的无力与悲凉。 最终化作一声长叹,默然垂首,不再强谏。 孙韶见二人默认,眼中闪过一丝狠戾,即刻下令: “传令!各营抽调精壮,组成征粮队!” “分赴沿岸各县、各乡、各村!” “征收军粮!” “凡牛羊猪犬、鸡鸭鹅畜、粮秣果蔬,只要是能入口之物,尽数征收!” “胆敢藏匿抗命者,以军法论处!” 此令一下,如同放出笼的饿虎。 早已饥肠辘辘的吴军士卒,闻听可以“征收”食物,哪还顾得上什么军纪王法? 一支支如狼似虎的征粮队扑向江南的村镇。 一时间,吴地哀鸿遍野。 百姓们哭喊着,跪地哀求: “军爷!行行好!” “这是俺家最后过冬的粮种啊!” “求求你们!留下这头牛吧!” “没了它,明年怎么耕地啊!” “狗!军爷连看门的狗都不放过吗?” 然而,哀求换来的只是粗暴的推搡和冰冷的呵斥。 饿急了的军士眼中只有食物,他们冲入百姓家中。 翻箱倒柜,抢走一切可以吃的东西。 鸡飞狗跳,哭声震天。 终于, 在一处村庄,当几名吴军士兵强行要拖走一户老农视若生命的唯一一头瘦猪时。 老农的儿子,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再也无法忍受。 他双眼赤红,猛地操起墙角的锄头,指着那些士兵,嘶声怒吼: “你们这些天杀的!到底是官兵还是强盗!” “这猪是俺爹的命!!” “你们抢了去,就是要俺全家的命!” “俺跟你们拼了!!” 说着,他挥舞锄头便向一名士兵劈去! 那士兵猝不及防,下意识挥刀格挡,只听“当”的一声。 锄头被荡开,那士兵也被激怒。 反手一刀,便刺入了青年的胸膛! 鲜血瞬间染红了土地。 “儿啊!” 老农发出一声凄厉的惨叫,扑倒在儿子身上。 周围的村民彻底被这一幕点燃了! 长久积压的愤怒、恐惧与绝望在这一刻轰然爆发! “他们杀人啦!官兵杀人啦!” “跟他们拼了!反正也是饿死!” “反了!反了!” 锄头、镰刀、木棍…… 凡是能拿到手的东西,都成了武器。 村民们如同潮水般涌向那些吴军士兵。 带队的吴军将校见状,脸色煞白,心知此事已无法善了。 若让民变扩散,他性命难保。 把心一横,厉声下令: “刁民抗法,袭击官军!” “形同造反!给我杀!镇压叛乱!” 冰冷的刀枪对准了手无寸铁、或是仅有简陋农具的百姓。 惨叫声、怒骂声、哭嚎声瞬间响彻村庄上空。 铁血镇压开始了。 鲜血,再一次染红了江南的土地。 却并非洒在抵御外敌的战场上,而是流淌在吴国军队与自己子民之间。 那原本或许尚存一丝的军民情谊, 在此刻,被彻底斩断,化作了刻骨的仇恨。 正是: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