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当然,被荀彧的超神发挥给嘴炮轰走了。 但梁国能从战伤中这么快地恢复过来,还是令刘备感到十分地诧异。 就连赵云也忍不住赞叹道: “臣观沿途百姓面色红润,衣冠整齐,不似饱受战祸之民。” 刘备若有所思,沉吟道: “理儿今年才十四吧?竟能将封地治理得如此……” 李翊出声打断: “陛下给梁王殿下委派了不少人中俊杰,有他们辅佐。” “梁国自然能够快速恢复民生。” 刘备牵唇一笑,道: “难道朕又薄待了永儿不曾?” “朕让诸葛子瑜去当鲁国相,其弟诸葛均去当梁国相。” “本意,就是希望他们能够知人善任,将国家给治理好。” “说到底还是用人,善用人才,这才是治国之道啊。” 话音未落,忽见前方尘土飞扬,一队仪仗缓缓而来。 为首少年身着墨色王袍,头戴远游冠,面容稚嫩却神色沉稳。 正是梁王刘理。 他身后跟着国相诸葛均、骑都尉诸葛恪等一众梁国官员。 距离銮驾尚有百步,刘理便已下车,整理衣冠后稳步前行。 至五十步时,他率众跪拜: “儿臣刘理,恭迎父皇圣驾!梁国百官恭祝陛下万岁!” 刘备下车,亲手扶起刘理: “平身。” 刘理起身后,不急着与父皇亲近。 而是先向李翊、赵云深施一礼: “甥儿拜见姨父,拜见赵叔父。” 李翊连忙还礼: “殿下折煞老臣了,不敢当,不敢当。” 刘备下车,亲手扶起刘理:“平身。“ 赵云也抱拳道: “殿下如此多礼,末将愧不敢当。” 刘备眼中闪过满意之色,拍了拍刘理肩膀: “理儿长高了。” 刘理恭敬答道: “儿臣日日思念父皇,恨不能长伴膝下。” “今见父皇龙体康健,儿臣不胜欣喜。” 接驾仪式安排得井井有条。 刘理亲自引导銮驾入城,沿途百姓夹道欢呼,秩序井然。 入城后,街道整洁,市集繁荣。 学堂中传出朗朗读书声,武场上士兵操练呼喝声震天。 行宫内,刘备端坐主位,看着下方年仅十四却举止得体的幼子。 心中越发欣慰,忍不住出言赞叹: “理儿,你把梁国治理得如此之好,朕心甚慰。” 刘理拱手答道: “儿臣年幼无知,全赖国相诸葛子然等贤臣辅佐。” “儿臣不过是向诸位大贤学了点皮毛教益。” “与父皇治理天下相比,儿臣还差得远呢。” 刘备龙颜大悦: “好!不居功,不自傲,方是朕的好儿子!” 转头对侍从道,“取朕那套白玉来,赐予梁王。“ 刘理连忙跪下,顿首道: “儿臣断不敢受此玉。” “治理封国乃儿臣本分,今不过屡行本职,还得有赏。” “父皇乃是圣主明君,万不可乱了赏罚分明之度。” “儿臣无功,断不敢受此禄” 刘备闻言大笑道: “父赐子受,天经地义,何必推辞?” 刘理仍坚持道: “孔子云‘克己复礼为仁’。” “儿臣若因尽本分而受赏,恐有违圣人之教。” 刘备越发欢喜: “那再加西域进贡的夜明珠十颗,骏马五匹。” 刘理第三次叩首: “父皇厚爱,儿臣心领。” “然梁国百姓方经战乱,儿臣愿将这些赏赐转赠穷苦百姓,以显父皇仁德。” 李翊见状,出列劝道: “殿下,《礼记》有云‘长者赐,不敢辞’。” “陛下厚爱,殿下三辞三让,已尽礼数。” “不如受之?” 刘理这才恭敬叩首: “既如此,儿臣谢父皇恩典。” “儿臣必当善用这些赏赐,不负父皇期望。” 刘备欣慰点头: “理儿年纪轻轻,便有如此胸襟,实属难得。” 他环视众臣,“朕观梁国治理有方,当为诸国表率。” “子玉,回京后拟旨嘉奖梁国百官。” 李翊拱手应诺,“臣遵旨。” 待酒过三巡之后, 刘备放下酒樽,目光灼灼地望向幼子。 “理儿,朕刚从鲁国过来。” 刘备声音不轻不重,却让整个宴厅安静下来。 “两地所得朝廷援助相当,为何梁国治理得如此出色?远胜鲁国。” “你且细细道来。” 刘理放下筷子,恭敬起身: “回父皇,儿臣不过是铭记父皇‘为政在人’的教诲,善用了几位贤才罢了。” 他转向厅中众臣,一一让他们露脸。 “若无这些股肱之臣,儿臣纵有三头六臂,也难有今日局面。” 刘备环视厅内,这才注意到许多陌生面孔。 原本他给刘理配备的老臣,竟有大半不在席上。 他眉头微蹙,旋即舒展—— 毕竟是自己亲儿子,又确实治国有方,何必计较这些呢? “既如此,为父倒要认识认识这些贤才。” 刘备微微笑道。 刘理眼中闪过一丝喜色,击掌三下。 席间立即站起三位年轻官员,个个气度不凡。 “这位是太原王氏子弟王昶,现任典农校尉。” 一听到太原王氏四个字,随行而来的不少朝中官员,纷纷窃窃私语。 太原王氏那可是顶级大族啊。 当年参与刺杀董卓的司徒王允,便出身这个家族。 刘理指向那位面容黝黑的青年。 “自他到任以来,斫荒莱,劝农桑。” “国中树木成林,垦田倍增。” 王昶出列跪拜,正色道: “微臣不过尽人臣本分,全赖殿下信任,敢不竭股肱之力?” “太原王氏?” 刘备走到王昶跟前,仔细打量这个年轻人。 见他手掌粗粝,指甲缝里还留着泥土痕迹,显是常下田间。 不由点头,赞赏道: “农为邦本,卿能亲力亲为,甚好。” 话落,将手一招,示意侍从赏赐锦缎十匹。 刘理接着介绍第二位: “这位是骑都尉诸葛恪,父皇别看他年幼,却深谙兵法。” “国中兵马多经他手操练。” 诸葛恪行礼时甲胄铿锵作响,眉宇间英气逼人。 刘备眼前一亮,问道: “小郎可是子瑜之子?” “回陛下,正是家父。” 诸葛恪声音清朗地回答。 刘备也略有耳闻,听说这少年郎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神童。 便有意考校他,问道: “汝父亲与汝叔父,谁更聪明?” 诸葛恪不假思索回答说:“家父?” “为何?” “家父能够侍奉皇子,而叔父却远在交州,与番人交往商贸。” “故得之家父更加聪明。” “但以臣观来,不论家父亦或者叔父,都不及陛下聪明。” “若不然,以李相爷之算无遗策,如何能够甘愿为陛下赴汤蹈火?” 此言一出,满座皆赞。 这个诸葛恪果然如传闻中那般才思敏捷、善于应对各种紧急事务。 短短几句话,不仅保留了父亲的颜面。 还同时拍了刘备以及国家二把手的马屁。 “哈哈哈!” 刘备大悦,抚须大笑,旋即赐宝剑一柄。 最后,刘理引荐一位气质儒雅的青年: “这位是颍川陈氏陈泰,现任儿臣府上主簿。” “其父便是当今廷尉,陈长文先生。” 陈泰行礼如仪: “家父常言陛下宽仁爱士,今日得见天颜,方知所言非虚。” “朕与你父相交甚笃。” 刘备感慨道: “如今见你们年轻一辈也能同心协力,朕心甚慰。” 言罢,赐予玉带一条。 介绍完毕,刘理恭敬道: “儿臣年幼,全赖这些贤才日夜辅佐。” “他们各有所长,正如父皇常说的‘使人如器’。” 刘备抚须微笑,眼中满是赞许。 然而李翊的目光却在三位年轻官员之间来回扫视—— 太原王氏、琅琊诸葛氏、颍川陈氏,皆是当世大族。 这位少年王爷,竟不声不响地织就了一张世家大网。 还不声不响地替换掉了刘备配备的官员, 既淡化了朝廷的影响力,又加强了自身对梁国的控制力。 这小娃娃不得了啊。 正思索间,刘理已举杯来到他面前: “姨父,甥儿敬您一杯。” 李翊回神,连忙举杯相迎。 酒过唇齿,他发觉刘理正凝视着自己。 “姨父面色不佳,可是甥儿哪里招待不周?” 刘理声音轻柔,带着恰到好处的关切。 李翊放下酒杯,意味深长道: “殿下一切都做得很好……好得超乎老臣想象。” 刘理眼中精光一闪,旋即笑道: “甥儿就当这是姨父的夸奖了。” 他顿了顿,语气又转为温情。 “姨母近来可好?甥儿甚是挂念。” “她很好,也常念叨你。” 李翊注视着这个外甥,试图从他稚嫩的脸上看出什么。 “甥儿恨不能常在姨母跟前尽孝。” 刘理叹息,“奈何身为国君,不敢弃子民于不顾啊。” 李翊微微颔首: “殿下以国事为重,即是正道。” 他压低声音,“只需……做好分内之事即可。” 这句话说得极轻,却字字千钧。 刘理面色不改,只是杯中酒液微微晃动,映出他瞬间冷峻的眼神。 “姨父教诲,甥儿谨记。” 他举杯一饮而尽,转身时袍袖翻飞,竟有几分王者气度。 “为什么我的后辈,一个个都这么优秀呢?” 李翊眯着眼睛,仿佛感觉自己瞬间苍老了十岁。 “难道这就是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胜于蓝?” “我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么?” 李翊心中暗叹。 然后又伸了个懒腰,活动活动了筋骨。 看向刘备,他正与赵云饮酒叙谈,两人相处的很融洽。 “陛下,希望你能明白。” “不是每个父亲都应该望子成龙。” “尤其是在帝王家,优秀的儿子有一个就够了。” ……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