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诸葛亮不敢打扰,只携众人恭敬立在原处。 赵云、黄忠等辈本就性格沉稳,又皆敬李翊。 故安静地留在原地,并没有一丝躁动。 比及天色将晚,眼看天色就要落山。 还是陈登忍不住上前,对诸葛亮说道: “既然督帅不去请见,便由登冒昧去请。” 诸葛亮喜道: “若陈征南肯去,再好不过。” 大家都知道李翊的脾气,谁也不想上前打扰。 也就陈登算李翊故旧,等了半日,终于忍不住趋前长揖: “……翊公雅兴,登冒昧相扰了!” 李翊见是陈登,忍不住笑了,“元龙知我脾性,何须诸多繁琐礼仪?” 陈登指了指身后的一行人。 口中虽不言,但意思很清楚。 大伙儿都站着等你一天了,您这架子是不是有点太大了? 李翊回眸看去,笑道: “吾早知尔等必来。” “然东风非求于庙堂,当觅于天地之间。” 赵云惊奇地问道: “丞相如何知我等欲借东风?” 李翊身旁的关平应声答道: “曹军用铁索将战船连在一处,自当用火攻破之。” “然正值秋冬时节,尽吹西北之风。” “欲要用火,自当求借东风。” 众人一听,无不脸色愕然。 他们所惊讶的,并非是火攻用东风的分析。 而是惊讶于,李翊全天时间都不在前线。 他们都是今天才知道,曹军那边的消息,然后紧急开会的。 结果李翊人跑去乌林了,居然能够比他们先知道曹军那边的消息。 然后进一步预判众人的动作,未免太过可怕。 这种恐惧,难以言说。 就像被人死死地掌控着,不得喘息。 也是在这时,大伙儿才都明白。 李翊看似是退居幕后,可却从未松懈过对前线、对己方阵营人员的监视。 大家的一举一动,李翊都看在眼里,只是没有明说罢了。 可李翊越是不说,才越令人感到害怕。 毕竟,不论是有功还是有过,就怕领导不开言。 有功赏了,大家心里高兴。 有过罚了,大家心里也踏实了。 就怕这种全权监视,却又一言不发的情况。 令人捉摸不透,猜测不明。 诸葛亮见李翊什么都知道了,但还是按照规矩,将自己定下的火攻之策向李翊说明。 又言及东风难求一事,特来寻李相帮助。 李翊听罢,颔首曰,“吾已知之矣!” 众将见此,急忙问道: “既然丞相已知,想来对此事已是胸有成竹。” “未知有何妙策,可借得东风?” 李翊翊乃指山林曰: “吾观此间地理久矣。” “大江蜿蜒,山势回环,地气蓄而待发。” “更兼历法推演,阴阳消长,二十日后,必转东南风。” 众人面面相觑,皆心中生疑。 无怪他们诧异,只是觉得以李翊的本领,应该直接设坛求风才是。 如何便直接推演出,二十日后就要吹东南风了? 眼见众人犹疑,李翊乃复取图册示之。 江汉地形,标注了气流走向 历年的冬春风候,皆记录在案。 日月星辰的运行推演,无一不少。 “此非臆测,实乃天地之道也。” “诸君但备火船,静候天时。” “破曹之日,指日可待。” 众人其实根本看不懂李翊那些图册,只是见他笃定二十日后会吹东南风,便纷纷拜道: “李相上通天文,下晓地理,真神人也!” “我等心服口服。” “魏军必破,荆州必复,汉室必兴也!” 一番吹捧过后,众人纷纷告退。 惟诸葛亮守在原处,他求学若渴,对于李翊的天文地理之法十分感兴趣。 他恭恭敬敬地立在李翊身旁,虚心向李翊求教,他到底是怎么推算出二十天后会吹东南风的。 要说李翊真有那么大的本领,倒也不至于。 无非就是利用现代的地理知识,进行实地考察,然后推演。 这并不是李翊一人之功,他有自己的科研天文团队。 这些精英骨干帮了李翊大忙,替他省去了许多计算类的功夫。 而李翊也并非完全靠现代知识,那只是一个底子。 所谓学海无涯苦作舟,李翊自来到本时代后,从未停止过读书学习。 他的知识也是在一点一点积累下来的,并非是直接就会地理。 也亏得跟老刘南征北战,使得李翊的见闻提升的很快。 毕竟任凭书上写得天花乱坠,都不及去实地亲自考察一番来的真实。 见诸葛亮求贤若渴,李翊也不怕教会徒弟,饿死师父。 他认为自己总结出来的这些地理知识,都是能够造福后人的。 只是乱世之中,对这些知识感兴趣的人太少了。 李翊就是想找一个传人都找不到。 诸葛亮既有此行,那李翊也就不藏着掖着,当即道: “夫江湖之地,常有‘湖陆之风’。” “昼则风自湖趋陆,谓之‘出湖风’。” “夜则风自陆趋湖,谓之‘进湖风’。” “湖愈广,晴日愈久,其风愈显。” “其理若何?盖昼时湖水受曝而温。” “入夜陆土速冷,散热疾也。” “湖水温热犹存,储热久也。” “遂陆成高压,湖成低压。” “气从高压趋低压,故风生焉。” 李翊洋洋洒洒地将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向诸葛亮由深入浅的说了。 其实说人话就是,赤壁地区很容易形成偏东南的“湖陆风”。 冬天,江北地区的云梦大泽在日照之下,会成为一个巨大的热源。 而江的东南部由于是山地森林,相对较冷。 此时江北的热空气上升,江南的冷空气前去填补,就会形成强劲的东南风。 这时出现“往船如箭”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 向者赤壁火攻,周郎所借东南风者,实乃此地恒有之湖陆风也。 其理与季风相类,只是惟规模稍逊耳。 再说的通俗易懂一点,就是赤壁地区,在冬天是有小概率出现“黑天鹅”事件。 即,冬天吹东南风。 只不过李翊不能去奢望于小概率事件,只能亲自去实地考察。 待确定完之后,再跟众人一起努力,将具体的结果给推算出来。 “孔明若是感兴趣,可将此书拿去。” 李翊取出一本书,将之交给诸葛亮。 “此乃吾近日在江河边考察之时,与诸人合力所著。” “吾遍观诸将,惟汝可以学得此技。” “此乃造福万民之术,望卿勿要懈怠松散。” 诸葛亮恭恭敬敬地接过书,书名为《湖陆风考》,末尾有“李翊著”三字。 书开篇的第一句话,便是—— “江夏多晴日,云梦大泽广袤。 “故湖陆风尤著,兵家不察天时。” “安能借势而为?” “劝君多学,可借风势。” 诸葛亮知道这本书的含金量,当即向李翊拜道: “多谢丞相赐书,亮一定恭谨学习。” “定不负丞相之厚望!” 李翊见此,也满意地点了点头。 “汝有此决心,吾心甚慰。” “此书尚未著全,若孔明有自己的感悟,不妨将之一并写下来。” 诸葛亮再次一揖,然后推着四轮车,送李翊离开。 ……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