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如此,亮愿闻将军之志。” 刘备眸中一亮,躬身告曰: “备起身于涿郡,家道中落,不得已靠织席贩履为生。” “彼时,山河黎庶,悉毁兵灾。” “良知仁善,皆没战祸。” “备不自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 “故起兵数年,不为逞勇杀伐,只为救护苍生。” “身边虽有志同道合者并肩,使今小有成就。” “然备仍恨智术短浅,迄无所就。” “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 诸葛亮沉声分析道: “如今将军已灭袁氏,河北大地早晚归属将军。” “将军本以徐州首事,平琅琊臧霸之患。” “五郡归一,百姓无不归心悦服。” “河北乃天下之富地,今虽残坏,犹人口尚多。” “是以将军治黄河以北,不可以不先定。” “今已破袁谭、袁尚,若分兵先击其一,二袁儿必坐观时变。” “以其闲勒兵收熟河北之麦,约食畜谷,一举而袁氏可破也。” “吾料其必遁至幽州,可结辽东公孙康以擒二袁儿。” “既破袁氏,西连并州,以马超制高干、胡虏。” “以并州居高临下之势,威胁曹操侧翼,操不敢轻动也。” “北方平定,两雄之势可成。” “将军所患者,唯曹操一人耳。” “攻灭曹操,中原可图,天下可定也!” 刘备闻言,又惊又喜,暗忖: “竟与子玉所教我之言相同!” 李翊也力劝老刘不要再着急对外扩张了,先全力平定北方。 约食畜谷,储备军资才是上策。 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刘备见诸葛亮能一针见血指出目前刘备集团的症结所在。 正与李翊定下的战略方针相同。 仅这番言语,刘备已深知孔明有大才,乃避席拱手谢道: “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 “备虽名微德薄,愿先生不弃鄙贱,出山相助。” “备当时时拱听明诲,奉先生为师。” 诸葛亮叹了口气: “李郯侯有经纶济世之才,庞士元与吾乃是旧友,吾深知他亦为王佐之才。” “将军有此二人辅佐,天下早晚能定。” 刘备连忙说道: “若先生肯出山相助,乱世岂非速定,天下岂非早安?” “先生岂不念天下苍生乎?” 有谁会嫌手底下人才多呢? 何况随着刘备地盘得不断扩大,终是需要将自己的一些有能力的心腹派往别处去的。 那就必须有新鲜的血液注入。 此时的诸葛亮,不过二十出头罢了。 而李翊在明年就要年满三十了。 三十而立,时间过得终是太快了。 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 一代人才老去,终须新一代人顶上。 刘备又何尝不希望将来李翊百年之后,有人能接他的班? 当然了,刘备年纪也不小了。 本身自己起兵就起得比较晚,前半生也大多蹉蹉跎跎地过去。 今年的他也四十二岁了,极有可能走在李翊前头。 尤其随着袁瑛的顺产,老刘已经久违的得到一子。 先不管他还有没有精力去生第二子,第三子。 但他现在也可以算是“老来得子”,总得为后人铺点路才行。 刘备难得遇着卧龙,说什么也要请他出山,乃起身执诸葛亮手,垂泪泣道: “……先生不出山,如苍生何也!” 言毕,泪沾袍袖,衣襟尽湿。 孔明见其意甚诚,乃握住刘备手,说道: “将军既不相弃,亮愿效犬马之劳。” 刘备大喜,遂命等在馆外的张飞,将备好的金麻绢帛献上。 张飞听得大哥呼喊,暗叹居然这么快就搞定了! 不过转念一想,大哥这些年没少求贤。 光李翊给刘备举荐的,一只手都数不过来。 老刘面对贤士,也算是经验丰富的了。 遂将金麻礼物带入堂内,诸葛亮当然不肯受。 刘备乃解释道: “闻先生已举家搬迁回了琅琊,路途遥远,所用颇巨。” “故此非聘大贤之礼,但表刘备寸心耳。” 诸葛亮这才肯受,于是邀刘备在馆中共宿一宵。 二人同床共枕,抵足而眠,安睡了一晚上。 次日,清晨。 一大早,刘备先送别关羽往青州赴任去。 随后正式拜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 刘备的封赏,一如往常般豪爽利落。 当初初见李翊之时,彼不过一山野小儿,但刘备却力排众议,将之拜为了军师。 当时的刘备,还要顶着巨大的压力。 可如今,在诸葛亮无有任何功名的情况下,刘备拜其为军师中郎将,众皆不敢多言。 一是因为刘备如今的威望已经足够高了,可以压住众人。 二是因为有李翊珠玉在前,谁敢质疑刘备的决定? 人刘备也有话说的,当初我力排众议拜李翊为军师。 你们都说他黄口小儿,并无真才实学。 现在被打脸了吧? 如今我又找到一位比当时的李翊还要更小的诸葛亮。 你们谁不服,谁敢多话? 众人的确不敢多话,而且任谁都能够看得出来。 此前李翊就是军师中郎将,现在李翊升官儿去了河北。 刘备转头便将这空缺出来的职位,给了新入职的诸葛亮。 这显然是要把他往下一个李翊的方向培养,让他来接李翊的班儿啊! 也就是说,在李翊之后,诸葛亮很有可能成为新的徐州二把手。 未来的副总,大伙儿自然犯不着去得罪他。 诸葛亮一经拜将,众官员纷纷携贺礼前去祝贺。 诸葛亮全部不受,命众人带回。 众官员面面相觑,七嘴八舌议论着: “李郯侯在时,虽未尝主动向我等索贿。” “然逢年过节,吾等送礼,郯侯亦多欣然受之。” “平日郯侯时常照拂我等一二。” “奈何新上任之军师,竟连区区贺礼都不肯纳受?” 有不少人都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叹道: “……唉,亏我等与郯侯相交多年。” “早知当初分配职事时,便当自请调往冀州。” “今郯侯已去,不知新上任之军师性情如何。” 众官员心中不安,都在那里思念李翊。 …… 话分两头, 说起李翊,此时的他正在安平追击袁谭。 袁谭纳郭图之计,大驱百姓在前,用为先锋军。 于是连夜驱赶安平百姓,皆执刀枪听令。 百姓哭喊奔逃,皆被袁谭杀之。 有少数百姓,侥幸逃出去的。 正撞着李翊行军的部队,遂主动请求庇护。 李翊纳之,问其缘故。 这才知道,袁谭竟拿河北百姓当做肉盾,先将他们驱赶出安平。 “袁显思何以如此暴虐耶?” 饶是李翊,也觉得袁谭此举未免过于癫狂了。 安平百姓好歹也算是袁氏的子民,他们的乡亲父老啊。 袁谭此举,简直倒行逆施。 “……唉,袁显思有负我之期望,有负主公之期望也。” 李翊有些自责地叹了口气。 原本还想扶持袁谭上位,架空他的权力,从而间接统治河北。 这样一来,李翊团队在河北的工作会顺利许多。 可计划赶不上变化,谁能想到袁谭会着魔到这种程度呢? 众人劝道: “袁谭用百姓为兵,欺我等不敢接战。” “不若一举破之,免得麻烦。” 李翊摇了摇头,果断否决道: “今吾已领冀州牧,冀州之民及吾子也。” “况吾初至徐州,秉持刘将军以民为本,以民为贵之理念。” “若举兵攻之,岂非上来便要破例?” 众人闻言,皆是一愣。 李翊方至冀州,的确算是疯狂“立人设”。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