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刘备所开出的条件,比之前李翊的还要优渥。 李翊仅是开出四十万斛粮秣,而刘备在这个基础上又提了十万斛。 并且他也了解张燕的难处,知他镇不住手下那帮人。 所以也提出帮张燕求一道圣旨,有了“奉旨讨贼”的借口,应能暂时稳住手下那帮人躁动的心。 此前说过,张燕此来本就是希望求得河南的庇护的。 尤其当李翊已经开出一个咄咄逼人的条件时,张燕已经是进退两难。 现在刘备在这个基础上稍作回旋,无疑是给了张燕台阶下。 “久闻刘将军宽厚仁德,徐州之民皆乐戴之。” “今日张某算是见识了。” “既然刘将军如此有诚意,张某愿为国家讨贼!” “一言未定,决不食言?” “一言为定,决不食言!” 双方一拍即合,很快敲定了口头盟约。 刘备命人取酒来,他亲自向张燕敬酒。 两人各自叙礼过后,张燕复又开口问道: “……那么,未知这五十万斛粮食,何时可以送到?” 这时,李翊站了出来,抢先一步说道: “待张将军出兵时,粮食自然送到。” 张燕眼眸一沉,李翊提出的要求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毕竟黑山军与徐州仅仅只是达成了口头盟约。 徐州方面,若要直接输送粮食,未免有肉包子打狗之嫌。 所以,只有当黑山军真正出兵,确定与河南利益绑定在一块儿时。 徐州方面才能完全放下心,进而向黑山输送军粮。 “……善,待张某回去后,便会点兵,袭扰冀州西部诸郡。” 张燕断绝犹豫,正式向徐州表明忠心。 此前许攸与曹操各自带回来的河北情报有误差。 目前徐州方面还不确定袁绍,是否真的要起兵征讨公孙瓒。 正好借张燕的人马试上一试。 黑山军就地处冀州西部,试错成本低。 不过,即便袁绍真的在覆灭公孙瓒,河南方面也不可妄动。 一是准备工作正在进行,二是袁绍在黄河北岸是屯有重兵的。 按史书记载,袁军在黄河北岸至少有三十多个驻地,部署兵力充足。 不过好在袁绍有好谋无断的性格。 历史上的今天,也就是官渡之战开打之前。 当时的曹操西南有张绣威胁,南面有袁术残余势力。 东面有刘备刚杀了徐州刺史,再次拥据徐州。 大本营许昌有小皇帝整衣带诏搞事情。 而关中的西凉军,也还没来得及切断。 等于这期间,曹操一直在河南之地东奔西跑,忙得焦头烂额。 这时候就有人建议袁绍偷袭曹操大本营。 尤其袁绍在黄河北岸本就屯有重兵,南下调集精兵轻而易举。 就连一向主张缓图河南的田丰,都在此时劝袁绍快速南下。 但袁绍却拒绝了,错失了绝佳战机。 这一优柔寡断的性格,无疑会成为河南击败河北的突破口。 袁绍越是年老,越是缺乏干大事的魄力,即干大事而惜身。 所以李翊根本不着急开打,慢慢准备。 等着袁绍主动来攻,这样他们河南出兵也会有更加正当的理由。 “我军部众身处大山之中,可以与袁军周旋。” 张燕向刘备承诺,“我军定能撑到明年开春,但到那时,形势可危。” “我们需要河南的帮助!” 显然,当两家达成合作时,军粮输送也只是走个过场。 真正打起来,两家肯定是需要相互扶持的。 张燕此语,近乎恳请。 他在请求刘备,请求徐州不要抛弃黑山军。 当他们彻底站在袁绍的对立面时,就已经没有退路,与河南利益完全绑定了。 一旦河南抛弃他们,将他们当作炮灰弃子。 那么等待黑山军的,无疑是灭顶之灾。 刘备正色说道: “张将军以备为何如人也?” “圣人云:自古皆有死,人无信不立。” “既然将军诚心与我州合作,备岂有袖手旁观之理?” “若袁绍军来,形势甚危,备必然引兵亲至!” 善! 有了刘备的郑重承诺,张燕终于再无一丝顾虑。 时间紧迫,张燕也不多留,就此请辞。 刘备、李翊君臣二人亲自出城送别。 随后,李翊又将祖郎、费栈两位山越宗帅引荐给刘备。 刘备称赞二人识大体,说他们是弃暗投明。 并对二人浪子回头的行为予以嘉奖,赏赐金麻礼物。 祖郎、费栈谢过,并表示回到丹阳后,一定会努力去劝降剩余的宗帅。 如不出意外,自今年始,丹阳的山越人便能够下山种地了。 徐州方面特点送出曲辕犁,并派出汉人指导,行屯田之事。 只要没有天灾人祸,水旱雷涝,一年后丹阳就能实现净收入。 理论上讲,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收入只会越来越高。 毕竟丹阳一带隐户极多,都是藏在大山中的山越人。 而这些人,都是实打实的劳动力。 他们不但能够增加生产,还能够刺激江南消费,手工业的发展。 就拿徐州特产的精盐来说,精盐再好,也得有倾销市场。 如能在丹阳一地倾销,无疑也能拓宽徐州的市场,提振刘营经济。 不表。 …… 扬州,吴郡,富春。 自孙策征讨荆州以来,本已取得巨大胜利,大有进取荆州之宜。 奈何孙策轻而无备,为许贡刺客所伤。 重伤过后,大夫劝之息养身体,奈何孙策执意要与刘表动兵。 不想急火攻心,伤口崩裂,大病一场。 在周瑜等人的商议决定过后,主动撤军,让出此前所攻下的江夏郡县。 将之尽数还给了刘表,就此退兵回到了吴郡,给孙策养病。 但孙氏此次出征,并非徒劳无功。 江夏乃荆州第一战区,孙策在攻破江夏之时。 一举缴获了千余艘船只,军械、斗具、粮秣、金银堆积如山。 这已经完成了此前孙策出征之时,所定下的目标。 但当孙策醒转过后,闻说大兵已经撤军,自己所打下的江夏之地已尽数被刘表收复。 还是恼火不已,大骂众将安敢擅自做主。 然,骂归骂,孙策却也明白事理。 他这个主人翁都不省人事了,众将没了主心骨,又怎敢独自领兵与刘表接战呢? 将他接回吴郡来,几乎是最好的决定。 然孙策仍旧闷闷不乐,每日所食甚少。 而南方湿气重,尤以此时瘴气深重。 孙策身上伤口疑似感染,病痛愈烈,而使每人饮水所食更少。 约莫过了半月有余,时老将程普押运军粮回见孙策。 不想孙策形容憔悴,面似枯槁,不觉大惊: “半月不见,主公何以失形?” 程普此言本欲责备下人未能照看好孙策。 而孙策闻言后,乃引镜自照其面。 果然十分瘦损,并无半点精气神。 不觉失惊,顾左右大呼道: “孙郎奈何憔悴至此耶!” 言未已,孙策一把将镜子摔在地上。 大叫一声,金疮崩裂,昏绝于地。 左右惊呼上前,将之救起,扶入室内。 须臾,孙策苏醒,只有程普在身旁,乃仰头长叹道: “吾不能复生矣,可叫权弟来,我与他面授机宜。” 程普领命,泣拜而去。 时孙权字仲谋,年仅十七,家中排行老二。 性度弘朗,仁而多断,崇尚侠义。 因其喜欢蓄养贤才,因此渐与父兄齐名。 孙策在时,便将之带着左右,参与内部事务决策。 其所展示的统御之才,令孙策也自愧弗如。 每每宴请宾客时,孙策就常对孙权说道: “此诸君,皆汝之将也。” 即,孙策认定孙权有御人本事,认为这帮豪杰早晚成为孙权的手下。 不想今日一语成谶,大业未成,已将死矣。 孙权是族中与孙策年纪最是相近的英才,故孙策有意将之培养成守御之人。 在孙权十五岁时,孙策便委任其为沙羡长,培养他的政治才能。 本想在多锻炼他几年,奈何已时不我待。 孙权匆匆忙忙赶回富春,至卧榻前见着孙策,泣拜道: “……兄长,弟来迟矣!” 孙策叹道: “本想承父意志,举江东之众,进去天下,不想中道将亡,有负诸公。”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