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话落,又看一眼赶来的群臣。 老将程普、黄盖等,新生代将领陈武、吕范等。 除周瑜领兵在外,未来得及赶回外,一应孙氏重臣俱已赶至。 孙策环视众人,又颇感庆幸道: “天下方乱,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大有可为。” “今幸有公瑾等英杰善相吾弟,奈何公瑾不在此,不能面授大事。” 言讫,孙策回身将印绶取出,亲手交给了孙权。 “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 “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卿宜念父兄创业之艰难,善自图之!” 孙权闻言,嚎啕大哭。 跪拜着接过印绶,不能自已。 孙策又回身转告其母,叹道: “儿天年已尽,不能奉慈母。” “今将印绶付弟,望母朝夕训之。” “父兄旧人,慎勿轻怠。” 老母亦难自矜,哭得眼睛红了,但仍忧心于动荡不安的江东之地。 “恐汝弟年幼,不能任大事,当复如何?” 孙策笑道: “权弟才能胜儿十倍,足可以当此大任。” “我本欲先取江东六郡,以固根制本,然后袭荆州,取巴蜀,则王霸之业可成。” “奈何儿遭不幸,时也命也,不可强为。” 微微一顿,又转而对孙权说道: “若权弟实在有不能决之事,可与公瑾相商。” “其才远胜于我,可以付与大事。” “我与公瑾亲如兄弟,汝当以兄礼事之,不可怠慢!” 孙权再拜,连连称是。 孙策环顾一眼左右,暗叹周瑜不在此处,不能面嘱大事,乃对众人说道: “我令有大事与弟相,公等可先退下。” 程普等人领命退去。 房间内,已只剩孙策、孙权两兄弟。 孙权见状,乃上前躬身问道: “兄长屏退左右,必有要事说我?” 孙策颔首,心中又觉苦楚。 因为他知道,自己留给孙权的江山是一个烂摊子。 宗族内有不少将领都不安分,地方士民及宾旅寄寓之士仍存异心。 江东之地,局势动荡不安。 除此之外,吴郡、会稽一代还有数万山越,也在伺机作乱。 本来孙策是打算征讨完刘表,再回来解决这些问题的。 但现在只能全部托付给孙权了。 “吾死之后,宗族中敢有生异心者,可诛之,断不可心慈手软。” “凡有骨肉为逆,不得入祖坟安葬。” “汝当思汝父兄,基业来之不易,慎守之。” 孙策提醒孙权,一定要镇住宗族内那帮人。 孙权惊问道: “吾孙氏将领也在其中耶?” 孙策颔首,“凡有异心者,皆可杀之。” 微微一顿,又对孙权补充道: “吾死之后,恐汝难以镇抚手下将领。” “我起兵之时,有军功在身,威望在此,众人不敢不服。” “遂听我号令行事。” 说到这儿,又忍不住叹一口气,“本想带汝从军,举兵历练两年。” “……然后便可分拨汝一二部曲,之后若诸事顺遂,当可平稳接过我手上兵权。” “奈何时不我待,汝当想方设法,立住威名,以服众望。” 孙权听出孙策的话外音,大哥这是要他接过棒子之后,马上起兵事啊! 不打两场漂亮仗,没威望镇不住手下那帮人。 孙策也知此事甚是为难孙权。 这孩子本就不是打天下的材料,自己也还没来得及锻炼他。 但现在局面如此,就是赶鸭子上架,你也得上。 尤其孙策还给孙权埋了一个大坑,那就是授兵制度。 将领们是可以拥有独立的部曲的,这就更加分散了主公的权力。孙策敢用这个制度,一是他着急创业,需要调动将领的积极性。 二是他本身威望足够,能够镇住手下人。 但孙权没有。 孙策给出的解决办法,就是趁着众将还拥护孙氏的前提下,赶紧打两场漂亮仗,收回部分军权。 然后借力打力,压住手下那帮人。 “……若有军事不能决处,可问公瑾。” 孙策知弟弟不是将才,提醒他,必要时可抱周瑜大腿。 “……未知当取何处?” 孙权正色问。 “刘备已坐稳徐州,有鲸吞天下之势,此万难与之争锋。” “徐州断不可取。” 孙策郑重提醒。 “曹操已与刘备结盟,河南有联并之势,攻曹即攻刘也,亦不可与之角逐。” “河南之地,江山稳固,弟非必要之时,万不可北上争锋。” “只需坐镇江东之地,观河南、河北成败,然后伺机而动,以待时变。” 话说到这儿,孙权接棒后,该打谁已经很明显了。 刘表这下与孙氏可谓有杀父杀兄之仇了。 虽然孙策不是直接死于刘表之手,但确实是死在征讨刘表的征途上。 孙刘两家已是不死不休。 孙策也再无气力,多发一言。 他早该死了,只是心中仍旧放不下,仍留恋于人世,故苦苦支撑。 但现在,他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只是慨然大笑,“吾已无言矣!” 言讫,瞑目而逝。 年止二十四岁。 孙氏江山大变,碧眼儿陡然上位。 孙策既死,孙权哭倒于床前,不能理事。 众人等了许久,才敢进来劝慰。 只有吴夫人最是年长,敢来劝说孙权,道: “汝兄已逝,汝当挺起腰来,承父兄大业!” 听闻此话,孙权情绪才稍有平复。 程普进言道: “今绝非哭时,宜一面治丧事,一面理军国大事。” 孙权乃收泪而出。 令孙静理会丧事,孙权出堂,受众文武谒贺。 众人皆知江东之事,经理未定,须要有人来主持大局。 人报周瑜已从鄱阳提兵回吴。 孙权乃谓众人道: “公瑾已回,吾无忧矣。” 周瑜守御鄱阳,闻说孙策时日无多,星夜兼程赶回,只求再见其生面。 到底未能赶上,至吴郡时,孙策已亡。 周瑜到后,哭拜于孙策灵柩之前,痛不欲生。 吴夫人将孙策生前遗嘱,告知周瑜。 周瑜乃拜伏于地,举天立誓: “瑜虽肝脑涂地,亦当为主公效犬马之力,继之以死!” 少顷, 孙权引周瑜来见,谓周瑜道: “愿公勿忘先兄遗命。” 周瑜再顿首拜道: “瑜此次赶回,正欲报先主公之殊遇,以为主公效死力也!” 孙权乃宽心,遵照孙策遗命,以兄礼事周瑜。 又问计于周瑜道: “今承父兄之业,将何策以守之?” 周瑜答道: “自古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为今之计,须求高明远见之人为辅,然后江东可定也。” 孙权便问周瑜有何人才举荐。 周瑜对答道: “汉末大乱,徐方士民多有避难于扬州者。” “本有诸多贤才,奈何多为刘备招去。” 说到这儿,孙权也没奈何。 毕竟人刘备是徐州牧,又是汉左将军,兼之已经稳固了徐州的基业。 又发出招贤令。 许多避乱于江东的徐州人,跑回徐州去,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今大事未定,宜当先抚山越治内,然后可外图。” “瑜不才,恐负倚托之重,愿荐一人以辅将军。” “由他抚镇山越,吴会两地内贼可定也。” 孙权忙问是何人。 周瑜答道: “此人姓吕,名岱,乃徐州广陵人也。”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