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何况逮着一个人薅也不是事儿,倒不如提拔点新鲜血液上来,多给年轻人一点机会。 袁敏有水利天赋,在淮南也待了很多年,李翊放心将这项工程交给他。 “那不知李先生打算将这河渠修建多长?” 袁敏征询李翊的意见。 “三百里!” 李翊淡淡说道。 我去! 莫说袁敏,便是其他的淮南大臣听了,都感到震惊。 修三百里的水渠,这得耗费多少钱粮啊? 而且要想三百里,就不止在九江地界施工了,还得在汝南、沛国施工。 将那里的水系一并连接过来,才能凑够三百里。 这不单单是工程难度的问题,可是成本的问题。 时间成本,钱粮成本,都是巨大的。 “军师,这项工程会不会太大了些?” 连刘备都有些迟疑。 一开始他还以为李翊要修的芍陂水渠,也就跟邗沟河道差不多。 可没想到他张口就要修一条三百里的水渠出来。 “目前战事方定,将士需要抚慰,人民需要安抚。” “地方县郡,亦有诸多杂事需要处理。” “冒然起如此浩大的工程,会不会太过冒险了些?” 水利工程的确收益大,但问题是成本也高。 一般人根本玩儿不起。 现在天下纷乱,诸侯并起,鹿死谁手不可尽知。 冒然在水利工程上下血本,可别到头来为他人做了嫁衣裳啊。 “无妨,可以一边疏通河道,一边灌溉农田。” 李翊耐心为刘备解释。 水渠虽然要修三百里,但不是说非要竣工的时候,才能够使用。 修好一条河渠,便可以直接拿来灌溉。 “按翊估算,若是能将这三百里的水渠修完,足以灌溉两万顷农田。” “并且能将淮南、淮北连成一体。” “不出三年时间,从下邳到寿春,沿途兵屯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我徐州大军,亦可乘船,直达江淮。” “军费、粮食都能够得到大量的节省,水患亦可消除。” “此非好事吗?” 刘备知李翊是一位杰出的战略家,他的目光一向看得长远。 只是…… 刘备背着手,面上仍有些担忧: “若只在寿春一带修筑河渠,我徐州倒还能够承受。” “只是军师提出来的工程,未免过于浩大了。” “若按照军师的要求,至少得在淮南征发数万民夫。” “今江淮疲敝,吾正打算轻徭薄赋,休养淮南子民。” “若起这工事,只恐有伤民生。” 一言蔽,袁敏也在一旁帮腔,劝李翊道: “刘将军所言甚是,某知李先生目光长远。” “但眼下的淮南的确不宜起如此浩大的工事。” “袁公路自入江淮之后,盘剥过剩,百姓卖儿鬻女,苦不堪言。” “江淮早已不是几年前的鱼米之乡了,实在经不起折腾。” 袁涣也出来说道: “李先生有爱民之心,乃江淮百姓之福。” “只是此时动工,不合淮南时宜。” “譬如人染沉疴,当先用糜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 “待其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 “则病根尽去,人方得以全生也。” “若能先休养淮南百姓三年,然后方可动工。” 袁涣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李翊却有自己的考量,“我亦知此事甚难,但是时不我待啊。” “当今天下纷乱,群雄并起,袁术所灭,袁绍尚存。” “公孙瓒如今被困于易京城,不出两年必为袁绍所灭。” “若是袁绍彻底解除北方边患,试想他会不会南顾呢?” 李翊这才道出了需要加快淮南建设的真相。 现在的历史线早已发生了变动。 历史上,曹操这几年飞速扩张。 没过两年时间,就统一了兖、徐、豫、青四州,并且还占了不少司隶地区。 这个地盘已经够大了吧? 但曹操却仍没有信心敢跟袁绍开战。 历史上的官渡之战,还是袁绍主动进攻的曹操。 曹操在拥有整个河南的情况下,前期都一直被袁绍压着打。 现在,曹刘分势,河南也并未一统。 老刘在三年之内,是绝对不可能挡得住袁绍的大军的。 所以李翊一直在争分夺秒,壮大老刘的实力。 为此,他甚至不惜让老刘和曹操摒弃前嫌,联合在一起对抗袁绍。 因为曹操并不好对付,就算你真的超神,三年之内把他灭了,那你自己也必然是国力大减。 吃了曹操的地盘,说不定反而变得比之前更弱了。 所以,还不如先两家联合。 袁绍南顾,首当其冲的就是曹刘,这个联盟的促成并没有什么难度。 李翊不仅要争分夺秒的打造淮南良田,更要在这期间,帮助老刘拉到尽可能多的盟友。 相互吞并是来不及的了,不若先联合起来,防备天下第一的袁神。 所以在处理丹阳问题上,李翊便反对出兵解决。 只让丹阳袁胤作为附庸便好,即便是不给徐州输血,也别在背后捣乱。 “军师,你便这么自信,袁绍会在三年之内,对河南用兵?” 刘备表情严肃地问李翊道。 这个问题非常严重,开不得任何玩笑。 以袁神的实力,老刘自己目前是真没信心能够打赢。 即便联合了曹操,他都仍得保持谨慎看好的态度。 “公孙伯圭已被困于易京城,坐城死守。” “主公以为公孙将军还能坚守多久?” 李翊这一反问,刘备顿时沉默了。 公孙瓒倒行逆施,大失民心。 灭亡的确只是时间问题,至于什么时间,李翊刚刚已经给出了具体答案。 两三年之内,公孙瓒覆灭,袁绍稍微恢复点元气,便会向南方动兵。 也就是说,刘备只有两三年的时间做准备。 难怪李翊会如此重视淮南的开发。 若真打起来,军粮就是重中之重。 一切都是为将来的战事做准备呐…… “诸位以为,在下所言,是否虚谈?” 李翊再次出声询问众人。 众人皆不能答。 袁涣眉眼间一川不平,沉声说道: “冀州户口百万,人民殷盛,田多垦辟。” “兵粮优足,有桑枣之饶。” “若袁冀州真举河北之兵南下,诚难撄其锋也。” 刘备表情愈发沉重,坐在凳子上,不发一言。 最后,还是站起身来,郑重其事地对李翊说道: “好,就按军师说的做!” “一切为了战事做准备!” 本来刘备是打算给淮南人民息养几年的。 但听完李翊的分析后,刘备意识到了袁绍的威胁正在不断迫近。 那就只能先苦一苦人民了。 待芍陂水利工事完成,也能反哺到淮南子民身上去。 当晚,刘备设宴款待了一众降将。 同时也给全军将士加了餐,每人都有赏赐酒肉。 待宴席结束之后,各营各将,各回各家。 李翊本打算回房歇息,却被下人通报说刘将军有请。 便匆匆赶往刘备房间。 “主公唤我来,所为何事?” 李翊一进门,便直接开门见山问。 他与刘备的关系已经到了不需要太多客套的地步了。 平时私底下相见,只两人在时,几乎不会行君臣之间的虚礼。 “子玉,你来的正好。” 刘备案上摆满了书卷,他见李翊来了,便将案上的书札取来。 笑呵呵地递给李翊,道: “子玉瞧这是什么?” 李翊接过书札,展开来看。 原来上面写的是刘备的表文。 此次出征淮南,刘备大肆请奏天子,为他的手下人升官求取赏赐。 这其实也没什么。 但是在给李翊的封赏中,李翊却注意到了一项特别的奖赏。 刘备上书请奏天子,希望给李翊赐爵郯侯,享食邑三千户。 李翊见此大惊,正欲开口,却被刘备一把拦住。 “先生且莫言!” 刘备就知道李翊会是这个反应,当即握住他的手,正色说道: “我知军师为人谦逊低调,并不贪图功名富贵。” “只是军师随备近三年,劳苦功高,凡徐州大小事务,军师无不为之操劳。” “备都看在眼里,若不能重赏功臣,时人皆道我赏罚不明。” 李翊一挑眉,正色道: “翊窃听闻,君子素其位而行。” “主公既拜我军师,我自当在其位,谋其职。” “翊不过是做好了本职工作,何谈劳苦功高?” “纵然要赏,也不该赐如此高位。” 李翊确实有些受宠若惊。 封郯侯,享食邑三千户。 因为李翊是在东海郯县与刘备相遇的,刘备便将郯县误当成了李翊的家乡。 把郯县作为封地,想表奏李翊为郯侯。 这是一个县侯级别的爵位。 要知道,县侯是列侯之中级别最高的。 像关二爷的汉寿亭侯,只是一个亭侯。 诸葛丞相的武乡侯,也只是一个乡侯。 县侯是比亭侯、乡侯级别都要大的,并且可以世袭。 现在就要李翊接领县侯,比关二爷、诸葛丞相的爵位都要大,叫李翊如何能够心安? “此议却是不妥。” “三军将士在战场上浴血拼杀,吾不过是在背后出谋划策,怎比得上将士用命?” “还望主公三思。” 李翊婉拒了刘备的好意,认为自己的功绩还不足以接领如此高位。 但刘备却有自己的想法,他安抚李翊的情绪,拉他坐下。 耐心地向李翊讲明自己的心中所想。 “我闻虑者为功之首,谋为赏赐之本。” “野绩不越庙堂,战多不愈国勋。” “先生虽未直接上阵杀敌,但战场搏杀如何比的上庙算多寡?” “战功勋著,又如何比得上对国家的贡献?” “是故曲阜之锡,不后营丘,萧何之土,先於平阳。” “珍策重计,古今皆是如此!” 刘备一脸真诚地说道。 …… (感谢群友浅野瞳兄弟的绘制,此为曹刘瓜分完袁术势力后的最新版图) (此为草图,仅供参考,勿究细节)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