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子玉先生却大肆征用民夫,不知将做何用?” 正常来讲,打下一个新的地方,都是先养民。 尤其是农事,此前战时,大家没办法好生耕作。 现在安定下来了,就应该专心经验农作。 冒然征发民夫,对民力农事的伤害是很大的。 李翊却有自己的考虑,他解释道: “我想趁在明年开春之前,疏通一下芍陂渠道。” “整备江淮之地的水利工事。” “哦?先生是想整备江淮水利。” 鲁肃恍然大悟,也难怪李翊会不惜成本的,在这个时候征发民夫。 原来是为了疏通芍陂渠道。 芍陂就位于寿春以南,有肥水流经。 曹魏的统治者在淮南屯田,邓艾亲自主持,七年时间,得了三千万斛粮食。 一方面自然是因为邓艾是三国顶尖的屯田高手, 另一个原因,是曹魏统治者不惜下血本,修建了大量的水渠。 比如睢阳渠、泉州渠、讨虏渠、白沟等等。 而在淮南,芍陂渠便是重中之重的水利工程。 李翊拉着鲁肃的手,边走边为他解释自己所构想的宏伟蓝图。 “北方以冀州为富,中原以豫州为富,南方以荆州为富。” “而扬州虽然不及别的州郡富庶,然淮南之地,不必他处。” “扬州的主要人口都集中在了淮南,这里有着大量肥沃的土地。” “只可惜引水甚少,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若我们能在淮南开挖河渠,引水灌溉,广积军粮,开通漕运水路。” “如此淮南便能成为徐州后方最好的良田。” “只须三五年时间,与河北争雄,未尝不可一试。” 鲁肃边听边点头,李翊想把淮南打造成后方的良田,他可以理解。 因为这里的地理位置确实好,土壤又肥沃。 骷髅王那么不当人,都能收起来这么多财富。 若是开凿河渠,引水灌溉,当能得大量粮食。 “此事主公知否?”鲁肃问。 “一会儿我便去与主公商议此事,此乃利国利民之举,想主公并无不允之理。” 其实现在水渠的修建,也是属于站在先人的肩膀上。 此前李翊大力支持陈元龙修建广陵的邗沟河道,这在吴王夫差之前,就已经修过一次了。 现在这条芍陂河道,此前楚国也修过一次。 楚王连接淮水、肥水、沘水,打造了著名的芍陂水利系统。 虽比不得秦国的郑国渠、都江堰,但却使得原本江水泛滥的淮南变成了鱼米之乡。 为楚国制霸天下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骷髅王能富有淮南,也算是沾了楚国的光。 李翊先命鲁肃提前去准备,至于刘备那边,他会亲自去说。 鲁肃知道,刘备对李翊的计策向来是言听计从。 既然如此,他便提前去安排好了。 李翊找到刘备,此时刘备正在安抚新加入的袁术大臣,与众人有说有笑。 见着李翊来了,忙站起身来,拉着他的衣袖,笑着对众人介绍道: “来来来,我与你们诸位认识认识。” “这位便是我军的军师,李翊李子玉。” 李翊见此,也非常配合的向诸位新同事见了礼。 众袁术旧臣,见李翊仪表非凡,心中皆有敬畏之意。 双方叙礼过后,刘备也请李翊入座。 李翊率先说道: “主公,关于袁氏二女,我已安置妥当。” “可先使人送回下邳去。” 刘备却满不在乎,挥了挥手,说: “此间当着众公卿的面,不聊这个。” “子玉你来的正好,适才我们还在讨论你呢。” 讨论我? 李翊眉梢一挑,问: “讨论我什么?” 一人笑呵呵地起身,说道: “刘将军在讨论该给先生表奏何等官职。” 唔…… 李翊先拱手问,“足下是?” “呵呵,陈地袁涣见过李先生。” 袁涣拱手一揖,向李翊见礼。 “原来足下便是袁曜卿,久仰大名。” 刘备一生中只为两个人举过茂才,一个袁谭,另一个便是袁涣。 这二人虽然都姓袁,但来自不同的地域。 豫州有两大袁氏,一个便是赫赫有名的汝南四世三公袁氏,另一个便是后来除国治郡的陈郡袁氏。 严格意义上讲,陈郡袁氏才是主脉,汝南袁氏都是从陈郡迁徙过去的。 这也是为什么袁术称帝时,会喊出“袁姓出陈”的口号。 在魏晋时期,陈郡袁氏成为了当时顶级门阀。 不过在汉末,陈郡袁氏虽为主脉,却还比不上汝南袁氏。 历史上刘备为袁谭举茂才,是为了交好袁绍。 而给袁涣举茂才,是因为当时他在小沛当豫州刺史。 借着袁涣的家族背景,来展现自己求贤若渴,希望天下英才能投到他的麾下来。 后来袁涣避难于江淮,在袁术手下用事。 现在袁术覆灭,自然投到了自己举主的刘备麾下。 大堂之内,坐满了袁术的旧臣,尤以袁涣为首席,最受刘备青睐。 李翊暗想袁涣被刘备如此重视,不单单是因为他们的旧时情谊,更是看重袁涣的出身。 袁涣的父亲袁滂现在就在朝中任执金吾。 他们家族,活跃于政坛数百年,直到唐朝时期,都还身居要职。 基于这个身份,刘备也得拉拢好他。 “些许薄名不值一提,倒是李先生你,才是真正的名震江淮。” 袁涣哈哈大笑起来,“大伙儿适才都在讨论你,说你有凌云万丈之才。” “今日我等总算是见着真人了。” 话音方落,诸臣无不起身,连连应和。 李翊也不知为何自己会突然多出来这么多迷弟。 只是袁术平时用人,多用谄媚小人。 现在这帮新降的旧臣,虽已经过筛选,但也难保不会在袁术底下养成阿谀奉承的习惯。这帮人表面尊敬自己,又有多少人是看上了他的地位,想要攀关系呢? 李翊对此深有感受,就因为他爸的关系,集团里一干人等全舔着个脸来巴结自己。 李翊对此是非常反感的。 他之所以努力内卷,就是为了证明自己不是靠爹上位。 但众人的巴结,却把他的努力给忽视了。 所以当看到众人对他的极致奉承之时,李翊心中波澜不惊,没有丝毫变化。 他对此早已习惯。 并且不论是在现代还是在古代,始终以身作则,反对结党营私。 “诸位当各司其职,素其位而行。” “往日袁术在淮南时的官场风气,断不可带到徐州去。” 李翊出声提点众人。 众人皆面有愧色,但还是喏喏称是。 袁涣也只听说过李翊的一些事迹,但今日一见,其人确实品行高洁。 当即也心生佩服,说道: “李先生真乃高尚君子,袁某佩服之至。” “好说……” 李翊目光逡巡一圈,落在了袁涣身后之人身上。 那人年纪比较轻,许是没见过李翊这般人物,神色竟有些紧促。 尤其是在迎上李翊的目光之后,更是慌忙避开,不敢与他对视。 “这位是……?” 李翊出声问。 “哦。”袁涣忙将那人拉至身前,向李翊做介绍。 “此人乃是舍弟袁敏,字颍卿。” 一言蔽,又轻轻扯了扯袁敏的衣袂,冲他使个眼色。 袁敏会意,忙正了正衣冠,向李翊行礼。 “袁、袁颍卿见过李先生!” “袁先生不必多礼。” 李翊伸手去扶他,他看得出来这孩子很紧张。 “不知颍卿现居何职?” 袁敏忙答:“袁术在时,任阴陵县令。” 唔…… 李翊一颔首,“如此却有些屈才。” 袁敏闻得此话,心中顿时一动。 他年纪比兄长小上许多,能在这时担任一方县令已经不是件容易的事了。 可李翊,徐州重臣,刘备副手,却在诸大臣中选中自己,说自己当县令是屈才。 士为知己者死,仅这一句话便令袁敏大为感动。 “敏还年轻,不能担当大任。” 袁敏诚惶诚恐地谢过李翊。 李翊却拍了拍他的肩膀,对袁敏大加赏识。 “不然,我听闻颍卿有武艺而好水功。” “你在江淮也待了些年头了,应当了解淮南水势吧?” 面对上级突如其来的灵魂拷问,袁敏忙躬身答: “是,敏除习武之外,多习治水之道,平日也会读一些治水典籍。” 很好。 李翊笑着点了点头,“现在淮南正缺一河堤谒者,不知颍卿可愿担当此任?” 刘备好奇问道: “军师怎么突然想找河堤谒者了,莫非你打算治水?” “差不多,是兴修水利。” 李翊唇边笑意不减,只一颔首,“翊来此,正是想找主公说明此事。” “翊打算将淮水、肥水、沘水连接,疏通芍陂河渠。” “用以灌溉淮南农田。” “适才我也找子敬统计过了,淮南虽遭战乱,但人力足备。” “只要开挖河渠,引水灌溉,便能广积军粮。” “况我徐州用兵,每每大军出征,转运军粮的士兵便占了一半,所费银钱何止千万。” “主公此次征淮南,当深有体会。” 刘备蹙眉,对李翊的看法深以为然。 征淮南,是他人生中打得最大规模的一次战争。 而战争中最令刘备感到压力的,居然是军粮的转运。 从前出征人少,没有发觉这些问题有多严重。 可当真正大规模作战时,才发现这里面工作运转之复杂。 光是军粮运转,就要去一半的士兵,所耗费的成本更是天文数字。 就打个淮南,直接把老刘这两年攒的徐州家底儿给烧没了。 老刘第一次意识到,打仗是这么烧钱。 “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翊才打算在淮南多挖河渠,增加农田灌溉,开通漕运。” “我们可屯三万人在地,以十分之二的比例,轮流休息。” “如此往复,一面屯田,一面开挖河渠,待风调雨顺之时。” “每年可保底得两百万斛粮食,以此雄厚基础,可无往而不胜。” 刘备对李翊的主张向来支持,当即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此前,军师曾力荐陈元龙修建邗沟河道,今日想在淮南修建芍陂河渠。” “这些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军师既有安排,便按意行事便好。” 得了刘备的首肯,李翊当即任命袁敏为河堤谒者,又命其兄袁涣辅之。 专门负责淮南的水利工事。 袁家兄弟便这样稀里糊涂得接下了一个国家级的大活。 尤以袁敏压力最大,他确实好水工,但却缺乏治水经验。 李翊把这个重量级的工程交给他,叫他又是感到压力又是感到惊喜。 “李先生,我……” “颍卿不必多言,放手去做便好。” 李翊知道袁敏会先给自己打预防针,所以索性直接开口给他挡回去。 “我想淮南之地,并无比颍卿更懂水利之人。” “你只管去做,中间遇到任何困难,都可以来找我。” 刘营中,真正的水利大才其实是陈登。 但他还在忙着主持修建邗沟河道,实在脱不开身在跑到淮南来修建芍陂水渠。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