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曹操看了刘备的书札,知是解和的,本想发作。 奈何心中又有所顾虑,拿在手中停了一会儿,到底是叹了一声。 “……唉,罢了,尔等且看来。” 话落,将书札分给荀彧等人传看。 原来刘备这解和的书信中,不单单是提到了希望曹操退兵一事。 更是陈以河南之利害,若是曹刘两家不能相和,待袁绍平定公孙瓒之后,两家皆不能与之相抗。 曹操西边有关西诸将作为威胁,而刘备南面也有袁术威胁南徐。 所以两家实在没必要为了争夺豫州,而抢的头破血流。 刘备在信中承诺,他在豫州,只占据鲁国和沛国以北。 不会再侵吞豫州的其他地界。 他愿意把曹操的家族,也就是沛国西部的谯县,让给曹操。 同时,荀氏所在的家族,富庶的颍川,刘备也不会对此有多过问。 但是,北边的陈国和梁国,刘备则要求让他们独立出来。 刘备不会兼并他们,也要求曹操不能兼并这两个小国。 让两个小国仅仅是作为两个中立势力,隔在中间,以此来缓和曹刘两家的关系。 单从这项条约上讲,其实曹刘两家都不算吃亏。 刘备只要了沛国以北,和一个鲁国。 而曹操则要了家族所在的沛国谯县,以及荀氏所在的颍川。 至于沛国以南,以及汝南,则是袁术的势力范围。 曹刘两家在这里,本来就没有什么利益冲突。 不过曹操却敏锐地察觉到了,条约对刘备还是更有利的。 虽然刘备要求陈国、梁国独立,两家都不兼并,看似公平。 但这两个小国的立场明显是亲刘的。 陈王刘宠本来就与刘备是宗亲,而梁国郭贡能请来徐州出来解和,说明他们早就已经眉来眼去了。 看似陈、梁两国中立,实则却是刘备安插了两颗钉子,插在自己兖州的后背上。 “报——” 就在曹操犯难,踌躇未决之际,忽又有探马来报。 “禀主公!接到探报,徐州派遣张辽领兵三千,前来阳夏支援!” 什么!? 曹操微微一惊,暗道老刘你来真的? 程昱正色说道: “此必是刘备对我兖州的警告,虽只派了三千人来。” “可若我等要继续与陈国交兵,那么徐州之后的援兵只会源源不断的来。” “且不说两家胜负如何,但绝对没有一家可以全身而退。” “到时候血流成河,民生凋敝,白白使二袁两家得利。” 曹操背着手,两眉紧锁,在原地来回踱步。 正是犯难,沉吟道: “难不成任由刘备这般欺辱不成?” “公言差矣。” 荀彧出来开解曹操。 “年来荒旱,粮食艰难,若更进兵,劳军损民,未必有利。” “不若听从刘备之言,转去颍川,此地仅少许黄巾余党盘踞,轻易可图。” “然后用枣祗为屯田校尉,在颍川推广屯田。” “将来春麦熟,军粮足备,然后才可考虑进兵一事。” 说着,荀彧又看了一眼手中的书札,再三确认之后,又接着补充说道: “况刘备已经同意出面,劝陈王刘宠拿出军粮来,供给我军。” “徐州也会赠送一些钱粮过来,我大军来此,也不算徒劳无功。” 曹操闭上眼睛,踌躇未决。 他不喜欢这种半道而废的感觉,眼看阳夏就快打下来了,就此罢兵,想想都觉不甘心。 治中毛玠也出来劝谏道: “明公,如今徐强兖弱,我兖州方经历内乱,不宜大动兵戈。” “反倒徐州在刘备的治理下,生产已有所恢复,我兖州不能再继续耽误了。” “还是听从荀司马之言,快些转进颍川,开展屯田为善!” 谋士一边倒的支持就此停战,曹操终于还是下定了决心。 “也罢!” 曹操一拍大腿,恨恨道: “待吾修书一封给玄德,让他尽快起运粮食,送到陈留来。” “我自陈留出发,再转进颍川。” 本来是想攻灭陈国之后,顺势西进,拿下颍川。 现在被刘备横栏一角,曹操也只能选择绕路,从陈留去颍川了。 不过正如荀彧所言,颍川只有少量的黄巾军在那盘踞,曹操兵锋所指,弹指可灭。 很快就能把颍川打造成他们曹营自己的良田。 “对了,既然刘备许诺让刘宠也贡献粮食出来,今可先让刘宠付于粮食。” “然后我军方可退兵。” 曹操性格谨慎加多疑,非得先拿到刘宠这边的粮食之后,才肯退兵。 使者迅速回到阳夏,把曹操的答复报给了刘宠等人。 刘宠喜道: “两家若能就此罢兵,我自当奉上陈国储粮。” 随即,便命人备了三十万斛粮食,送去曹营。 曹操在接到粮食之后,果然退兵回了陈留,打算休整两日,来日进兵颍川。 曹兵既退,刘宠也终于长松了一口气。 赶忙亲自接待从徐州赶来支援的张辽,命人送其黄金两百斤,向他表达谢意。 张辽推辞不受,说道: “辽也只是奉命而来,况在此次退却曹兵之中,并未与曹军接战。” “未作任何贡献,实不敢受此礼。” 刘宠正色道: “若无将军领兵过来威慑曹军,曹操岂能轻易便退?” “我陈国虽富,但终究国小民弱,难抗强敌。” “今将军为大义而来,陈国上下皆感念将军之德。” 张辽闻言,遂不再推辞,接受了刘宠送的礼物。 随后,刘宠又命人摆下筵席,款待张辽。 席间,张辽又向刘宠说明了此来的另一个目的。 “不瞒王上,辽此来另有一事。”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