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刘备非常清楚曹操的实力。 曹操这小子,也是在不断的进步。 早在讨董时期,曹操曾被徐荣打得几乎全军覆没。 可到了接领兖州牧时,曹操则打出了自己的立国之战。 先后击败了黑山军于毒,匈奴于夫罗和青州黄巾。 还联合袁绍,击败了不可一世的袁术。 算是迈入了自己职业生涯的巅峰期。 而刘备自己又何尝不是在不断进步呢? 刘备早年间也曾被黄巾贼击败过。 等到他接领徐州时,已经能够轻松虐菜,甚至公然叫板迈入巅峰期的曹操。 曹操令刘岱、王忠攻打刘备,刘备轻松将之击败,甚至放出狂言: ——“使汝百人来,其无如我何;曹公自来,未可知耳。” 就算来一百个刘岱也不是我的对手,只有曹操亲自来,才有与我一较高下的资格。 这话说的又豪迈又霸气。 所以历史上的刘备绝对不是演义里那种滥好人形象,是真正的文武昭烈。 也再次证明,打败仗并不丢人,失败乃成功之母,大家都在从败仗中吸取经验教训。 故曰,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曹操、刘备都在不断进步。 中间就是不带孙权玩儿。 只有十万哥是打了一场败仗,迎来更大一场败仗。 “且不论张辽能否退却曹操之兵,若能两家就此罢兵,再好不过。” 李翊阐述自己的观点。 刘备颔首,他又何尝不希望化干戈为玉帛,少起争端呢? 奈何曹操执意要动兵陈国,刘备不能坐视不管。 “备亦希望和平解决陈国一事,奈何曹兖州那里不会轻易地善罢甘休。” 刘备叹息一声。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我徐州与兖州战事自初平四年起,已近三年矣。” “主公可还记得,我为徐州制下的对外方针吗?” 刘备点了点头,北连袁绍,西和曹操,南攻袁术。 “我徐州与兖州争斗不休,有两家人最是乐见其成。” 刘备眸子一蹙,澹澹道: “河北袁绍,淮南袁术。” “正是如此。” 李翊点了点头,“袁绍势大,曹操势弱。” “我们与曹操都在河南,若是袁绍起兵南下,凭我徐州之力,断不是袁绍敌手。” “只有合徐、兖二州之力,才有可能与之相抗。” “我不欲让文远在陈国与曹操大交兵,届时不论谁胜谁负,都是袁家得利。” “且若因陈国一弹丸之地,而使曹刘两家深陷战争泥潭,诚不智也!” 李翊虽是后来者,但他一直非常反对先射箭后画靶。 即中原知道曹操是胜利者,所以要先对付曹操。 江南知道孙氏是胜利者,所以要先对付孙氏。 这种思维是不可取的。 现在北方最强大的诸侯就是袁绍,南方最强的诸侯就是袁术。 甚至整个诸侯混战,都是二袁争霸的延续。 所以李翊一直在努力平衡曹孙两家的实力。 他允许孙氏向江东拓展实力,为的就是他将来反叛袁术,使袁术走向衰败。 但不允许孙策扩张的太快,只允许他向吴郡方向扩展,有一方诸侯的实力就够了。 如果再向会稽、丹阳方向扩展,那徐州这边就要人为干预了。 曹操也是同理,李翊可以让曹操坐拥兖州。 豫州的颍川、沛国谯县,作为荀氏、曹氏、夏侯氏的地盘,也可以让给曹操。 徐州这边不好管,也管不了。 但像富裕的陈国、梁国,就不能再让曹操染指了。 总之一句话,曹孙两家可以保留一定实力,帮助老刘在将来对付袁氏。 但这个实力一定是要在徐州的可控范围之内,绝对不能越过这条红线! “若是因陈国一事,曹刘两家再次交兵,不论是袁绍、还是袁术都一定乐见其成。” “尤其是袁绍,待他统一河北之后,目光首先瞄准的便是中原。” “河南一统,尚且难与河北争锋,况如今我们河南几家各自为战?” 李翊阐述了,此时与曹操交兵的不合理性。 后世很多人说袁绍内部就是因为谋士太多,战略方案太杂,才败给了曹操。 这些河北谋士提出的战略方案其实都没什么问题。 袁绍随便贯彻用一个,都能轻松击败曹操。 袁神的实力便是强大至此。 此外, 官渡之战,袁绍投入了十一万大军在前线,而曹操只拉出了两万人到前线去。 但此时的曹操已经统一了河南,是不可能只拉的出两万人的。 这是因为曹操的地盘位于四战之地。 西边有关西诸将,南边有刘表,东南有孙策。 而内部还有汝南黄巾在后方捣乱,曹操都不得不分兵去守。 这才是造成袁曹两家兵力悬殊的根本原因。 现在的刘备与曹操都面临这样的问题,他们都是腹背受敌。 而袁绍只要统一了河北,专心向南就再无顾虑了。 除黄河之外,能阻挡袁军南下的,就只有曹刘两家了。 所以曹刘此时争斗是非常不明智的。 按李翊的估算,老刘想要单抗袁绍,至少还得把整个扬州吃下来,然后再发育个两三年。 以徐、扬二州之力,才能勉强与袁绍相抗衡。 毕竟李翊纵然有通天的本事,这徐州的地盘也就这么大,生产潜力哪怕透支了,也不可能跟整个河北相抗衡。 “两弱联合抗一强,断无连强击弱之理。” “今我等与袁绍结盟,只是权宜之计。” 李翊的话还在继续。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