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明公是希望布留下高顺在徐州,训练新兵么?” 吕布张口问。 刘备颔首,答: “备无甚才德,却占据大州,手中乏人管理。” “久闻高将军统兵有方,治军有道。” “若能得高将军训练徐州新锐,诚乃天邀之幸。” 吕布微一沉吟,他知道高顺此人有能力,而且对他很忠心。 但吕布并不喜欢高顺,反而常常疏远他。 史书叫,“布知其忠,然不能用”。 这话听起来就很矛盾。 吕布这什么脑回路,明明知道高顺能力强还忠心。 却不肯用他? 其实这很好理解, 高顺品德高尚,就像是一面镜子,与吕布形成了鲜明对比。 高顺经常劝谏吕布,说那些国破家亡的人,不是说麾下没有忠臣智者。 只是他们不能用人。 吕将军您做事轻率,懒得思考。 动不动就说自己犯错了,那您犯的错也太多了。 这满是说教的语气,爹味儿太浓了。 众所周知,吕布最不喜欢的就是爹味儿太浓的人。 他的心胸是何等的宽广,听了这话能高兴吗? 你了不起,你清高! 是我吕布耽误了你行不行? 这就好比有一位经常批评你的老师,虽然人家说的句句在理,但你是想躲着他还是亲近他呢? 高顺其实也是一个不懂职场的耿直人,跟关羽很像。 但又没关羽那么高的魅力,到哪都有老板哄着惯着。 作为对比,张辽在职场上就圆滑的多,吕布也是比较喜欢张辽的,愿意跟他亲近。 至于高顺,吕布直接夺走了他的部队,交给了魏续带领。 等打仗的时候,再把它还给高顺。 仗打完了再交回来。 高顺对此始终毫无怨言。 史书叫,“顺亦终无恨意。” 而讽刺的是,吕布喜欢的张辽、魏续都投降了曹操。 魏续是直接绑了陈宫、高顺,举城投降。 张辽当时是鲁相,也是看吕布大势已去,直接带领部队主动投降的。 反倒是高顺宁死不降。 吕布对不起高顺,而高顺绝对对得起吕布。 “是否是只要借用高顺一人?” 吕布试探着问。 虽然他不喜欢高顺,但高顺手上可是有着七百陷阵营。 若是刘备还想把陷阵营给拿了去,那他送的那点钱粮是根本不值一提的。 “备只想借高将军一人,别无他意。” 刘备打消了吕布心中的疑虑,没有想抢夺陷阵营的意思。 反正有了高顺在,何愁训练不出陷阵营来? “好。” 吕布再无所顾虑,转头面向一旁的高顺说道,“高将军,你便留在徐州,替使君训练新兵罢!” “喏。” 高顺拱手领命,未想其他。 刘备见此大喜,即命麋竺将承诺好的钱粮,如数交割给吕布。 又带高顺前往校场,检阅新兵。 沿途所见,令高顺也不由一叹: “我闻刘使君在徐州广聚粮草,调练兵马,远近之士多归之。” “今日得见,可见所言不虚。” 刘备点头笑道: “备本愚陋,起于草野,后值天下大乱,群雄并起。” “遂聚志同道合之义士,共商起兵,专欲为国家讨贼立功。” “若能得社稷安定,海宴清平,备平生之愿足矣。” 好志向…… 高顺暗自感慨,刘备有雄才,无怪能在徐州收众人之心。 “高将军可能将这支兵马演练一阵?” 刘备指着这队新兵,向高顺示意。 “乐意之至。” 高顺领命,即至校场训练新兵。 三令五申过后,军士已能进行基本的调度布阵。 又过半个时辰,新兵已经能够听从高顺调度,列阵攻守。 列阵整齐,张弛有度,威风凛凛。 刘备及关羽、赵云在内,无不惊讶连连。 他们平生尚未见过如此阵势。 “这便是陷阵营的威力么?” 刘备主动发问,感慨不愧是军师力荐的人。 一群新兵蛋子,才半个时辰,愣是能够被高顺调教的虎虎生风。 像是征战了多年的老兵似的。 徐州乃是四战之地,三面环敌。 除了北面琅琊有些山岭可以阻挡敌军之外,剩下地方皆是一马平川。 所以只能靠战士的血肉之躯,筑成一道道高墙,用来防范敌人的进攻。 “陷阵营健儿善于攻坚,我等自立徐州以来,多为防守战,鲜少攻城略地。” 李翊在一旁为刘备耐心解释,“有此陷阵先登之士,日后攻城略地,将大有裨益。” 史书记载高顺的陷阵营是,“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阵营。” 说起来,历史上老刘就被高顺击败过。 当时在小沛,吕布派高顺来攻打,老刘没挡住。 然后曹操又派夏侯惇过来帮老刘一把,结果又没打赢。 可见高顺不止会练兵,指挥作战也是相当不错的。 刘备不觉喜上眉梢,拉着李翊的手,感慨道: “军师费了良多心思,为我徐州谋划,备实在感激不尽!” 少时, 高顺走了过来,向刘备拱手一礼。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