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重振大明朝》
第(3/3)页
杨应乾从一早去衙门点卯后便来到了火器工坊,工坊已经成立了两个月了,他还没有来过几次,正巧今天想起来来,便顺道来看看工坊的研究进度。
看见大金主上门,汤若望自是喜出望外,兴致勃勃的向他说起了近期的成果。
前段时间永宁卫招收的那几十名工匠大多都是熟手,虽然有的不会制造火铳,但打铁的技术还是很娴熟的,所以经过汤若望和南怀仁的培训后,很快便形成了生产力。
再加上杨应乾在工坊实行了底薪绩效制,即工匠每打造一杆质量精良的火铳便在原有底薪的基础上多得一两白银,如果有技术创新被工坊采用,则一次性奖励白银一百两。
在这种制度的激励下工匠们的积极性被极大地激发,现在工坊每月可以稳定产出火铳四十杆。
杨应乾听后赞许的点了点头,现有规模下,能够达到这个速度已是很难得了,这样一来火枪兵的训练就该提上日程了。
看见杨应乾似乎心情不错,汤若望继续滔滔不绝的讲着。
“杨,罗立这个小伙子真是个天才,最近他正在试图复原噜密铳,如果能成功,我们火枪不禁在射程和精度上有所提高,而且还能摆脱掉火绳的限制,击发将更加便捷!”
听见汤若望如此说,杨应乾想起来当日向自己请求预支薪俸的年轻人,没想到还真是一个可造之材,杨应乾将这个名字暗暗地记在了心里。
杨应乾在工坊里转悠了一圈,对目前的发展速度还是很满意的,等到火铳造出了经验,就可以制造火炮了。
当然单凭目前的火器威力远远不足以对抗鞑子骑兵,但如果加上其他兵种的配合以及相应的战法,杨应乾觉得还是有一战之力的。
就在杨应乾正在沉思将来如何才能将火器的威力发挥到极致的时候,孙大勇出现在了杨应乾面前。
孙大勇看见杨应乾忙小跑几步走的近前凑到杨应乾耳边小声道:“长青回来了........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