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国:风起辽东 第九十二章 拯救大兵黄斯通(4)-《李如初回忆录》


    第(2/3)页

    我叹了口气,没有说话。一旁的李云睿转移开话题,介绍了以陈卫国为首的归化女真人和蒙古人在情报方面做出的贡献。从黄斯通在长生岛站稳脚跟开始——那要追溯到天启四年——他就亲手组建起长生岛的狼人,这支同时兼顾对内和对外的特务机构。在从毛文龙处得到一批后金的叛逃者后,黄斯通便在与长生岛相邻的西中岛建立了一处与普通后金村庄完全一样的训练基地,命名为“第二建州村”。

    在这处占地上百亩的村庄里,前来受训的情报人员将作为村民,在叛逃者的带领下过上一段彻底的后金式生活,说满语和蒙古语,做农活,练武艺,还要学会打骂汉人奴隶(当然不会真的有奴隶给他们练习)。直到他们彻底适应了建奴生活,磨去了所有的、过去二三十年的汉人生涯留下的习惯,他们才会被正式授予毕业证书,进入工作岗位。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情景式的训练方式,我国的情报机构同样采用。黄斯通能在17世纪的明国一隅独立设计出如此先进的训练模式,着实值得夸赞。

    到了快两点的时候,我们已经完全离开海岸线,行走在只有星光的辽南大地上。士兵们嘴里咬着竹制的衔枚,这可以防止他们不经意间发出声音。当然,由于嘴里一直咬着东西,他们不能用嘴巴协助呼吸,嘴角边又总含着唾液,确实并不舒服。马匹的待遇还好些,嘴被布匹封住,蹄子上包着草,整条行军队伍只有人们低沉的呼吸声,以及马蹄子沉闷的踩踏声。

    夜不收和狼人已经放出一里外,负责狙杀可能发现我们的后金游骑。由于长期使用胡萝卜和鱼肝,我军基本没有夜盲症状,这对于夜战十分有利。

    “不是所有部队都能打夜战。”

    这是某本陆军教材上的一句很重要的话,我始终记得。在封建军队里,只有类似戚家军这样严格训练、营养充足,加上纪律严明的军队才能在夜晚出击。其他的杂七杂八的部队,即便是白天出战,军官们也要倾注大量的精力防止部下逃跑。若是在漆黑一片的晚上上战场,恐怕到了地方就只剩家丁了。

    建奴虽是东亚顶尖强军(注1),能在夜晚和我们较量一番的士兵,也定然是不多的。因此,为了尽早解救被包围的黄斯通部,我命令部队连夜出发。若是情况最佳的话,我们将在黎明时刻发起进攻,一举击溃建奴包围圈。

    走了几公里后,部队在两座小丘的阴影里抓紧时间休息。士兵们取出了嘴里的衔枚,长大嘴巴呼气,同时拿出水囊大口大口地灌水。

    大部队里的侦察兵翻上小丘顶部,身子消失在半人高的野草里。他们会用望远镜搜索周边,配合夜不收一起保证部队行军的安全。

    我带着朱国斌他们一起走到山坡上躺下,看着漫天繁星。五月的晚风有些清冷,吹在身上凉飕飕的,正好带走急行军产生的热量。在家乡的时候,我很喜欢躺在院子里看天空、吹风。辽南一带的维度和青松镇差不多,风和星星也差不多。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