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流浪! ......” 我和江小白、赫斯曼站在马路边,看着无边无际的工地。数千名辛勤劳动的工人在歌声中停下工作,看向了这边。 慢慢的,其他文工团的小队也开始合唱。 一声、两声、及至千万声。 一个接一个的工人张开了嘴。五十岁的老人,四十岁三十岁的中年人,二十岁的青年人,十几岁的少年人。 一百个人,一千个人,所有人。 所有人都不由自主地跟着歌声唱起来。原本轻柔的女声被无数的男声掩盖,低沉的旋律自发地转向高昂,一种力量在黄土纷飞的工地上汇聚,在蓝天白云之间飘扬。 “那是电,是光,是华夏的神话。” 很多年后,在武馆教授德国武术的赫斯曼跟子孙讲故事时,眼睛里依然会流露出一种无法名状的神情。 “那是希望,是未来,是一个民族的魂灵。” 注1:这个公园在台北一期扩容完成后,被改名为“劳动人民公园”。 注2:“每年津運十萬,所至止滿六七萬,餘俱報以漂沒”,《毛文龙回忆录》,第二版第17页。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