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宋:扬帆起航 第二十二章 破译-《李如初回忆录》


    第(2/3)页

    厉门是北方省最靠近南洋地区的港口城市。如果外面来的南洋人要联系本土的人的话,到厉门来是最方便的。

    如果真的是跨总督区组织的话,通过一些简单的,光明正大的,可以确保随处都能找到的文本去破译密码,似乎是非常合理的选择。

    能在广阔的澳宋统治区找到的通用文本,又满足上述条件的,只有我手中的《人民日报》!

    我快速翻开13日的报纸。

    头版和接下来的几个版面都是新闻类材料,它们排版规律性弱,图片和加大字占据的空间多,明显不适合用于选写密信。

    我粗略地浏览过去,只有“文学艺术类”和“商业类”比较适合翻译。

    于是我又要了纸笔,开始在油灯下仔细挑出对应的文字。

    窗外的闪电愈发耀眼,翻滚的乌云遮蔽了无垠的蓝天,只剩极远处的天空尚有些许光明,但也无法令天地间光明起来。

    暴风雨前的风吹进窗子,将报纸吹得摇摇晃晃。我不耐地摘下用帽子压住翻动的报纸,额头上全是汗水。

    13日的报纸被翻完,得到的段落都是无意义的文字。

    我又抓起12日的报纸,开始从头尝试。

    很幸运,我的猜想被证实是正确的。这封由三维数字组成的信件就是用报纸上的一篇小说翻译的。

    《鲁滨逊漂流记》,连载版第七章,就是破译密信的密码。

    当时的我非常高兴,在翻译了二十几个字后,我就确定我找到了答案。于是我用最大的热情投入到翻译事业中去。

    终于,在下午5点27分,在狂风暴雨中的书店里,我将两张写着古怪数字的信件翻译成了规整的汉字。

    那件事后我确定我有着成为一名出色的情报员的天赋。但这不是重点,重要的是翻译出的内容足够的惊心。如果这封信被传递到作者想要传达的人手里,一场我国历史上危害最大的袭击,很可能就要在几天后发生。

    我当时已经被冷汗浸湿了衣服,几乎想都没想就抓起帽子戴上,飞快地冲出书店,钻进了瓢泼大雨中。

    在路上我碰到了正在避雨的陈尚奇,他一把拦住我,大叫:“长官,你怎么不避雨?”

    我那时才冷静下来,小心地遮住雨水,不让它们打湿那封信和我的翻译,问他:“你有没有带哨子?”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