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隐疾-《水浒新秩序》
            
            
            
                
    第(1/3)页
    高丽国的君主只是国王,而非皇帝。
    按照礼制,其居所应该称为王宫或王城才对。
    但实际上,按照高丽礼制,首都被称为“皇都”,王宫被称为“皇城”;
    国王的命令称为“诏”,继任人被称为“太子”,国王的母亲被称为“太后”。
    国人也不称呼国王为“王”,而称“大王”“陛下”,一些典籍上还写“海东天子”。
    这种“外王内帝”的现象,是有历史原因的。
    高丽国开创者王建当初发动政变,建立国家时,
    正值唐朝灭亡,诸侯混战,神州无主,中原大地一片混乱。
    如此良机,是个有野心的人,都会生出别样心思。
    自比雄主的王建当然也不会满足于做蜗居半岛一地的“小王”。
    从其伪称“海东盛国”高句丽的继承者,取国号为“高丽”,就知道他的勃勃野心。
    建国后,王建一度酝酿建号称帝。
    虽然,其人之后还是接受了后唐册封的“高丽国王”封号。
    但在规制上的一些僭越称谓依然保留了下来,中原混乱多年,也未追究。
    而高丽都城开京的起源,则要追朔到四百多年前。
    新罗统一三韩,结束“前三国时代”,开始在这里设立松岳郡。
    数十年后,又改松岳郡为开城郡。
    后来,这里成为了王氏豪族的封地,出身开城王氏的王建夺权建国后,下令定都于此,
    并在松岳山南麓山脚下建造宫城和皇城。
    最初的开京城周长不足十里,只有一道城墙,防御能力很弱。
    敌人只要占领城南制高点——百余丈高的德岩山,城内军民的活动,就尽在敌军掌握。
    百年前,为惩罚与大宋阴谋夹击辽国的高丽,
    辽圣宗耶律隆绪亲率辽军主力部队南下,
    一路摧枯拉朽,攻陷了开城,险些导致高丽亡国。
    其后,其国君臣痛定思痛,决定扩建都城。
    在显宗王询时,征用民夫三十万人修建外城。
    除了北段城墙继续沿用松岳山上的原城墙墙体外,
    又将城墙向东南方向延伸,且基本都修建陡峭山脉上,
    体现了“凭险据守”的思路。
    松岳山横亘于城北,而从城西的蜈蚣山、西南的龙笛山、城南的德岩上、东南的广德山等一直绵延不断的山脉,
    把开京从西南到东南几乎一百八十度包裹起来。
    两条山脉一南一北,就如同两个半圆形的笼扣,合力将开京夹在中间。
    城中心还有三十余丈的子男山作为制高点。
    建成后的开京形成了“四重城”规制——
    即外城、内城、皇城和宫城四道环形闭合的城墙,防守能力极大加强。
    其中,外城周长二十九万七千步,约合后世六十三公里,共设有二十二道城门。
    比几经扩建后的大宋东京城外城墙,还要长一倍不止!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