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冬末春初,洛阳城外的官道上积雪初融。 马蹄踏过泥泞的道路,溅起细碎的水花。 刘备裹紧狐裘大氅,望着远处黄河上升腾的雾气。 眉宇间既有帝王的威严,又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 “陛下,前面便是平津港了。” 内阁首相李翊轻夹马腹,与刘备并辔而行。 李翊的三绺长须随风轻拂,一袭紫袍玉带在雪地里格外醒目。 刘备微微颔首,目光投向远处隐约可见的帆影: “子玉,朕昨夜翻阅水军奏报,仍觉心中不安。” “若论马上功夫,我汉军绝不输给任何人。” “可水上作战,并非汉军所长。” “朕担心,仅靠淮南水军,是否具备灭吴的实力。” 打赢吴军不难,但想要灭掉吴国绝对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虽然吴军对外作战十分拉胯,但吴军守家是相当强的。 最典型的例子并不是赤壁之战。 毕竟赤壁之战还可以推诿说是因为吴军有周瑜。 最典型的其实是永安之战。 当时晋国已经灭了蜀国,但由于先后经历了邓艾、钟会之乱,蜀地其实非常混乱。 所以彼时的吴主孙休就想浑水摸鱼。 派了三万吴军,围攻永安。 结果吴军从二月围攻到七月,不能攻克。 也许你会觉得古代攻城战本来就不好打,何况蜀地还有天险。 但当时蜀军只有几千人,守将也仅仅只是蜀汉的故巴东太守罗宪。 而吴军这边的将领是谁呢? 是陆抗! 三国大后期最强的武将之一。 由此便可以看出吴军对外作战有多拉胯。 结果没几年就爆发了赫赫有名的西陵之战。 当时吴军面对数倍于自己的三路晋军,硬生生打出了“延续国祚”的大胜。 彼时的晋朝虽然已经能拉出五十万大军了,但在水军方面依然不是吴军的对手。 齐汉虽然得益于李翊的善政,有一定的水军底子。 但肯定没法跟吴国全点水军军科相比的。 灭吴之役,前后动员超过六十万人次。 刘备肯定是要追求万无一失的。 如果失败了,那在他有生之年,肯定没办法发动第二场灭吴之战了。 “东吴水师纵横长江数十载,我军虽有三军之众,然水战终非所长。” “现在于黄河畔训练水军,也不知来不来得及。” 李翊拱手道: “……陛下勿忧。” “自章武元年定都洛阳以来,臣便命人在黄河、淮水操练水军。” “今平津港新造战船已成,请陛下一观,便知分晓。” 刘备从之,与李翊并行。 转过一道山梁,平津港豁然开朗。 只见黄河水面上桅杆如林,帆影遮天。 数百艘战船整齐排列,蔚为壮观。 岸边工匠往来如织,号子声此起彼伏,一派繁忙景象。 “这……” 刘备勒住马缰,眼中闪过惊诧之色,“竟有如此规模?” 李翊微微一笑,挥鞭指向港口中央一艘巨舰: “陛下请看那艘‘汉威号’,此船长一百二十步,可载二千余人。” “上构木城,筑起楼橹。” “四面开门,船上可驰骋战马。” “此乃将作大匠马钧与江南降将共同设计,堪称当世无双。” 刘备定睛望去,只见那巨舰巍峨如山。 船身涂着朱漆,画着各种奇珍猛兽,用来震慑江河之神。 甲板上建有双层城楼,箭垛密布,旌旗猎猎。 船首铸有青铜兽首,在冬日阳光下泛着冷光。 “善!大善!” 刘备不禁抚掌赞叹,“舟楫之盛,自古未有也!” “朕虽坐拥百万之众,然水军终不及东吴。” “今见如此战船,方知子玉之良苦用心。” 早在建国称帝的时候,当时李翊便提出恢复平津港,在那里打造一支黄河水军。 当然,主要是修建战船。 此前说过,淮河流域的水系相当发达,是可以直达江南的。 这也是为什么东吴那么自信,敢把军科全点水军上的原因。 不是人家就打算困守一隅,是人家就算只用水军。 军事理论上,也是可以实现打到中原去的。 所以即便是黄河边上修建的战船,也是能够运到江南去的。 李翊提出这个方案后,刘备当时也没想那么多。 直接给他拨了一笔款,让他负责着手训练黄河水军一手。 没想到不到七年时间,舟楫之盛,已经远迈两汉之时了。 二人下马登船,早有水军都督徐晃在舷梯前跪迎。 这员虎将虽已年过五旬,却仍腰板挺直如松。 只是甲胄外罩了件防水皮褂,显得有些不伦不类。 黄河水军其实是临时组建的,主要用的是河北军。 毕竟是李翊负责,兼之为了伐吴做准备。 所以算是临时抱佛脚。 “末将参见陛下!” 徐晃声如洪钟,“黄河水军三万将士,日夜操练,不敢懈怠!” 刘备亲手扶起老将,见他双手布满新茧,不禁动容: “公明乃北方名将,如今为朕习水战,实属不易。” 徐晃咧嘴一笑: “陛下放心,末将虽生在河东,但这半年来与将士们同吃同住,已能在船上如履平地。” 正说话间,忽闻号角长鸣。 只见河面上数十艘战船变换阵型,时而如雁阵展开,时而如长蛇盘绕。 甲板上士卒操演弓弩,箭矢破空之声不绝于耳。 李翊引刘备登上楼船最高处,指点道: “陛下请看,这些新式战船皆设有轮桨,逆流而上亦不费力。” “船身包铁,可防火攻。” “每船配有投石机三座,射程达二百步。” 刘备手扶栏杆,望着河面上往来穿梭的战船,忽然叹道: “短短七年时间,子玉便能打造出这样的战船来。” “先生果真是一如既往般令人称奇。” 李翊正色答道: “此正为臣一直主张缓图吴地之故。” “建国之初,我军仅有战船千余。” “若仓促出兵,必重蹈曹操覆辙。” “然今休养经年,工匠日夜赶造,至明春可集战船四千五百余艘。” “吴军虽精,不过五千余艘,差距已然不大。” 说着,他从袖中取出一卷绢图,在案几上徐徐展开。 “臣与陈登将军拟定‘因顺流之势,水陆并进’之策。” “淮南水军出合肥,顺流直取建业。” “黄河水军则自汝南入淮,以为策应。” “陆路上,高顺将军,臧霸将军走河南。” “五路并进,吴军必首尾难相顾。” 刘备凝视地图,手指在长江沿线缓缓移动,忽然停在建业位置。 “孙权迁都于此,必有重兵防守。” “若久攻不下,如之奈何?“ “陛下明鉴。” 李翊指着地图上几处标记,“臣已命人在淮水上游秘密建造浮桥材料,一旦开战,三日便可架设浮桥十余座。” “届时我北方铁骑可源源不断渡江南下,任他东吴水军再强,也难挡百万雄师。” 正议论间,忽见一艘快船驶近,船上将领威风凛凛,正是张辽。 他飞身跃上甲板,单膝跪地: “禀陛下,末将奉命演练水战阵法,请陛下检阅!” 为了伐吴准备,人人都在尝试习水。 刘备大喜: “文远请起!速速演来!” 随着令旗挥舞,河面上战鼓雷动。 只见张郃率二十艘战船列阵而出,船与船之间以铁索相连,形成一座浮动城墙。 孙礼则领轻舟数十,穿梭其间,模拟敌军袭扰。 忽然一声号响,张辽所部从侧翼杀出,火箭如雨、 顷刻间“敌船”尽数起火。 “好!” 刘备拍案而起,“不想北方将领水战亦有如此章法!” 李翊含笑解释: “此乃臣自创的‘连环火舟’之法。” “大江之上须用火,南征之时定能派上用场。” 日影西斜,检阅完毕。 刘备立于船首,望着黄河上连绵不绝的战船,感慨万千: “昔年朕织席贩履之时,岂能想到有朝一日可率如此雄师?” “子玉真乃国家社稷之臣也。” 李翊连忙躬身: “臣不敢当。” “此皆陛下洪福,三兴汉室,天命所归。” “今战船已成,只待明春冰消雪融,便可大举东进。” 刘备扶栏远眺,目光似乎穿透重重雾霭,望向遥远的江南: “传朕旨意,加封李翊为讨吴大都督,总领水军事务。” 李翊张口欲言,刘备却挥手打断说: “我知道子玉已经节制了伐吴五军,但黄河水军有你一手组建。” “水军事务,当赖你总领。” 言外之意,刘备并不是临时给李翊加封的水军都督。 而是希望全国的水军事务就,都由他来管。 因为此前李翊说是全国军政一把抓。 但里面的“军”,其实更多是陆军。 水军不一定指挥得动。 刘备借着这个机会,既是加权,也是削权。 而这,显然是冲着淮南军去的。 李翊闻言,沉吟半晌,旋即躬身谢恩。 刘备颔首,又吩咐道: “另赏徐晃、张郃、张辽、孙礼各黄金百两,锦缎五十匹。” “命工部加紧建造战船,务必在开春前完成四千五百艘之数!” “臣,领旨!” 李翊郑重下拜,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神色。 他望向东南方向,仿佛已经看到来年春天,千帆竞发的壮观景象。 暮色渐沉,黄河上的战船演练已毕。 刘备正欲起驾回宫,李翊却上前一步,拱手道: “陛下且慢,臣请陛下移驾一观造船之所。” “战船虽好,然造船之人更值一见。”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