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却说刘备完成登基大典。 正式定国号为汉,年号章武。 立袁瑛为皇后,甘梅为贵人,刘禅为太子。 其余诸子皆有封王。 接下来,便是众人翘首以盼的功臣分封了。 这一天,众人实在是期待太久了。 早在当年平定荆州时,刘备已经受限于诸侯王身份不太好分封了。 再到河南平定之战,关中争夺之战,刘备更是直接明示众人暂时忍耐一时。 现在,众人该索取他们应得的回报了。 礼官高声唱道: “李子玉上前听封!” 众人的目光,齐刷刷落在了李翊身上。 这位凌烟阁功臣第一人,当然是第一个接受封赏的。 关羽抚髯颔首,丹凤眼里罕见地流露出赞许。 他的性格从来都是傲上而不辱下,轻慢士大夫。 可唯独李翊例外,他真心敬佩李翊是一位忠厚长者。 张飞也是咧嘴露笑,从认识第一天起,他便一直敬佩这位先生。 当走过陈登身旁时,陈登亦向他颔首示意。 仿佛在说: “今日之殊荣,乃兄弟应得。” “登铭记不忘当年鱼脍救命之恩,与广陵保举之情。” 走至吕布身旁时,这位桀骜不驯的温侯也难得放下高傲,向他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他不仅仅是李翊的姻亲,当年在濮阳被曹操打败之后,也多赖李翊举荐。 让他得以在汝南发展,便先后为国家征讨袁术、袁绍,立下赫赫战功。 他吕布一生大起大落,如今名列大汉凌烟阁功臣第十人。 也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大汉忠臣了! 这都与李翊脱不开关系。 最后,李翊来到刘备跟前。 君臣四目相对,相顾无言。 刘备展颜笑道: “不瞒先生,朕起业至今,也未料想能有今日之局面。” “此多赖先生之力也!” 李翊则不苟言笑,恭恭敬敬地作揖还礼: “此臣分内之事也。” 满殿公卿静静地望着这对君臣,他二人有着超越友情的信任。 此刻的一说一答,却宛如初见。 是也, 或许在刘备心中,他依然拿李翊当他的师长,当他的好友,当他的手足兄弟。 但在李翊心中,刘备不管是什么身份。 在那之前,他都已经是自己的皇帝陛下,大汉天子了…… 刘备笑容渐渐收起,转而面色变得严肃,朗声说道: “李子玉近前来听封!” 李翊应声上前。 这时,以张郃、徐晃、甘宁、周泰为首的一众武将,纷纷将目光落在李翊身上。 “你们说,相爷会向陛下求取王位么?” —————— 三日前。 凌烟阁功臣榜单刚刚公布不久。 河北将领张郃、徐晃,淮南将领甘宁、周泰,蒋钦五人趁着夜色聚在雒阳城西的一处僻静宅院。 烛火摇曳间,张郃将一卷竹简摊开。 上面赫然写着劝李翊请让封王的请愿书。 “以李相爷赫赫之战功,封异姓王绰绰有余。” “可高祖定下的白马盟誓……” 徐晃沉声说道。 “诶!盟誓是死的,人是活的。” “当年高祖不一样说过‘非功臣不侯’,可如今不也是列侯遍地么?” 甘宁出声打断,“如果说我大汉谁有能力打破这一规矩,唯有李相爷一人耳。” “不错!” 周泰拍案而起,“此事只有让李相爷出面,才有机会。” “他是功臣之首,只要他肯挑这个头。” “咱们一起联名,此事未尝不可行。” 这两拨人一个在北,一个在南。 如果说天南地北的两拨人能够聚在一起,那一定是因为他们有着相同的目的,共同的利益驱使。 他们的直系领导,共同位于凌烟阁前三名。 试想,如果他们的领导能够封王。 作为手下人,他们将能从中获得多大的利益? 蛋糕只有那么大,要想分得最多的一块。 就得提前下手,选中最锋利的那把刀。 五人计议已定,次日便分头联络青州、徐州、并州等各系将领。 出乎意料的是,各派系将领竟出奇地一致表示赞同。 他们从未想过在汉朝,还有机会见着异姓王。 但李翊的出现,给了他们这样一个幻想。 没有人不会想着打破这个幻想的。 因为只要开了这个口子,那也就意味着,不仅他们,他们的子孙后代都有机会封王。 所以你便能看着,来自各个地区,有着不同利益纠纷的一众武将谋士。 在这一刻,竟能够展现出出奇的团结。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称王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 换做以前,他们想都不敢想。 但偏偏, 在公元三世纪,他们这帮人有幸见着地球最强碳基生物,最强政治动物的诞生。 李翊人缘好,人尽皆知。 但也有不喜欢他的人。 可即便是讨厌他的这拨人,也不得不承认,如果说谁有机会打破“非刘不王”的盟誓。 那除了李翊之外,再无别人了。 他立下的军功、干出的政绩,几乎是远超第二名的关羽。 毫不夸张的说,齐汉的整个政治架构,体系,都是李翊一手搭建出来的。 作为帝国工程师,再无比他更合适的人选。 来自天南地北的大家,并非是真心希望李翊能够封王。 但却很乐意见着李翊封王之后,所带来的连锁反应。 这是对刘家人不友好,但却对刘姓以外所有人都友好的壮举。 在巨大的利益驱使下,各阵营高级官员,都在联名单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短短三日,就在册封大典开始的前一天。 一份联名请命书便秘密成形,上面密密麻麻签满了各州将领、高级官员的名字。 这一日,张郃、徐晃、甘宁、蒋钦四人联袂拜访丞相府。 “相爷用兵如神,彭城一战,大破曹魏百万大军。” “虽古之名将,韩白二人也未必过此!” 蒋钦一见着李翊便面陈李翊之功绩。 徐晃接着补充说道: “更难得相爷执政宽仁,河北百姓至今仍念‘李公田’之恩。” “幽州李公毯之名,更是家喻户晓,使幽燕之民人人得以自足。” 甘宁、张郃也是轮番上阵,将李翊的功绩夸得天花乱坠。 李翊轻啜了一口茶汤,面上波澜不惊。 “李某之所为,于国家是功是过,自有分说。” “明日册封大典便知,诸位今日专程来找我。” “想必不是来面陈李某之功绩的吧?” 众人对视一眼,张郃率先开口,赔笑道: “真是什么事都瞒不过相爷。” “这是军中兄弟们的一点小小心意。” 说着,从怀中取出联名书。 李翊接过竹简,目光扫过那些熟悉的名字—— 河北系、淮南系、青州系、徐州系、并州系…… 几乎涵盖了刘备麾下所有派系。 “大家都觉得,以相爷之功盖寰宇,当晋王爵。” 李翊面如止水,久久不言。 众人面面相觑,就在那里站着,静静等候。 半晌,李翊缓缓张口,叹息说道: “封王的诱惑,对你们来说,便这么大吗?” 众人一愣,旋即齐齐拱手: “我等微末之功,穷极一生亦不敢奢望至此。” “只是我等皆以为,陛下向来赏罚分明。” “以相爷不世之功,若不能够晋王爵,不足以彰明国家法度。” “况册封大典,本就是为了赏赐有功之臣。” “相爷盛德巍巍,虽伊尹、周公不能及也。” “当晋得此位。” 李翊沉默半晌,目光落在了蒋钦、甘宁身上。 “陈元龙知此事否?” “此我等自发为之,陈征南不知也。” 两人也都是混迹官场十几年的老油条了,怎么可能把陈登给供出来? 事实上, 各地阵营的领袖,都真的没有参与此事。 但他们全都知道这件事,也全都默许了这件事。 因为一旦成功,那他们不说现在,至少在将来的某一天是有机会封王的。 如果失败了,那他们也能够明哲保身,装作对此事不知情。 既然如此,各营领袖当然全都心照不宣的,默许众人签下这份联名书了。 如果没有这些大佬们的首肯,名下这些小弟,又如何敢自发跑到相府来“逼宫”呢? 这一切的背后,都是有人在推波助澜罢了。 “……呵呵。” 李翊面上丝毫不显,只是温和道: “承蒙诸位厚爱,翊愧不敢当。” “只是此事关乎国本,容我慎重考虑考虑。” 众人暗自舒一口气,此事毕竟关乎重大。 如果李翊骤然拒绝,那他们也不知道该是进是退的好。 现在见李翊愿意考虑,那便还有希望。 “善,夜已深沉,请相爷保重身体。” “我等告退。” 众人各自退下。 待众人的脚步声消失在府门外后,屏风后转出来一道茜色身影。 袁莹袅袅走出,耳坠上的明珠随着步伐轻晃。 “孩子们睡了吗?” 李翊背着手,目视府门外,率先开口。 “……都睡下了。” “夫君真要遂他们的意?” 袁莹将头轻轻埋在李翊怀里,柔声问。 李翊唇角微扬,反问: “夫人以为呢?” 袁莹黛眉皱起,沉声道: “依妾观之,除河北人外,并未有人真心想见夫君你封王。” “他们只是盼你开了这个口子,他们好从中受益。” “夫君若是应从,只恐将来惹出祸端来。” “哦?” 李翊眉梢一扬,有些诧异地望着袁莹。 “不想夫人竟有如此见识,为夫也该对你刮目相看了。”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