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相爷麾下,此类利器不可胜数。” 袁胤压低声音,“未知足下手上还有多少兵马粮草,可挡住齐国精锐?” 乐就沉默不能答。 袁胤见他犹豫不决,忽拍案笑道: “……将军何其迂也!” “曹氏留君守此孤城,明是以君为饵耳。” “彼既不仁,君又何必效死?” “今雒阳乃汉家旧都,于刘氏有特殊意义。” “将军若能举城归顺,封侯之赏,岂在话下?” 乐就面色阴晴不定,手指不住摩挲剑柄: “某已背袁降曹,若再弃曹投刘,便是两叛其主。” “非是无不愿为此事,只恐于名誉不利耳。” 袁胤听罢,大笑不已。 “将军此言谬矣!” “方今汉祚必然三兴,齐王千岁亦必正大位。” 说着,袁胤又环视一眼左右,忽压低声音说道: “且今齐王世子阿斗之母,乃我袁氏女也。” “汉家天下,半属袁氏。” “君今归汉,即是归袁,何叛之有?” 此话可谓是一语点醒梦中人。 袁胤这话说得直白的不能再直白了。 当今世子,有我一半袁氏血脉,所以这汉家天下也有我袁氏一半。 你投刘就是投袁,这不犯毛病啊? 正好袁氏一直认为自己的家族出身于大舜,而袁氏出于“陈”。 天子又是从陈出,入了刘齐。 对上了,一切都对上了! 袁胤简直自己都佩服自己的理论。 乐就终被袁胤说动,当夜便令亲兵大开城门。 李翊亲率精兵入城,但见雒阳九门洞开,魏卒皆弃甲伏地。 “传令三军,不得扰民。” 李翊勒马立于朱雀大街,对陈登道。 “速速张安民告示,凡归顺者,既往不咎。” 翌日清晨,李翊于原魏公府邸召见乐就。 乐就战战兢兢入内,伏地请罪。 李翊亲自扶起,温言道:“将军弃暗投明,功在社稷。” 即赐黄金五十镒,锦缎百匹。 “待齐王驾到,另有封赏。”李翊含笑补充。 乐就感激涕零,再三叩首: “罪将蒙相爷不杀之恩,愿效犬马之劳!” 袁胤在一旁捋须微笑。 李翊转头赞道,“此番不费吹灰之力得此坚城,全赖舅兄之功。” 话落,李翊又不禁暗自感慨。 当年劝刘备一人娶一个袁氏女真是娶对了,袁氏的门生故吏果然遍布天下。 如果不是袁胤,齐军还不知有多少人要磕死在雒阳城下。 看来,很多时候能力真就不见得比得上人情有用。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人情社会。 俄顷,忽闻城外号角长鸣。 亲兵飞奔来报:“齐王銮驾已至城外十里!” 李翊整衣正冠,对众人道: “速随我出迎。” 眼角余光瞥见乐就,又补了一句:“乐将军亦可同往。” 晨曦初露,李翊已率文武列队雒阳城外。 旌旗猎猎中,忽见尘土飞扬,齐王銮驾渐近。 刘备下车执李翊手叹道,“子玉用兵如神,不及旬日即下雒阳,真乃神人也!” “全赖大王天威。” 话落,李翊侧身引乐就上前,“此乃献城功臣乐就将军,多亏袁胤劝说。” 乐就上前施礼,伏地请罪。 刘备亲手将之扶起: “将军弃暗投明,功莫大焉。” 即解腰间玉带相赠,当场封为关内侯,食邑千户。 又唤袁胤近前,执其手道,“袁氏世代忠良,今又立此大功。” “寡人不能不赏,以彰齐律之明。” 遂迁袁胤为馆陶侯,增邑二千户。 待封赏至李翊、张飞、陈登等人时,刘备笑道: “诸卿之功,暂且记下。” “待平定中原,再行大封。” 话落即赐三人,黄金各百镒,锦缎各千匹,御酒各十坛。 这些都是实用的物质奖励。 具体大封赏,倒不是刘备舍不得。 而是暂时还不清楚具体该怎么封。 毕竟手下这帮人的军功都快溢出来了。 按照刘备的初步预想,那就是只能像汉武帝那样搞一个大司马大将军出来。 大司马大将军一职,是掌管全国军队的最高长官。 也是长平侯卫青的专属官职。 主要还是因为卫青功劳太大了,封为大将军后,已经封无可封。 使得汉武帝不得不在大将军之前再冠以大司马之名,以彰显卫青之殊荣。 所以武帝后面不惜一切地投入资源到霍去病身上去,努力培养他。 希望他能帮忙消化他舅舅的军功。 当然了,恢复大司马大将军一职,只是刘备自己的初步构想。 具体的实事步骤,他没有对任何人说,包括李翊。 因为刘备目前还不确定要不要这么做。 只能说,这就是没有宗室的弊端。 历史上的曹魏靠宗室建国,曹氏、夏侯氏曹操能够安抚下去,然后借他们之力帮忙打压外姓。 而刘备无宗室可倚,只有关张李勉强算半个宗室。 剩下一帮外姓大臣,封疆大吏,这都是刘备需要慎重考虑如何妥当处置的问题。 封赏完之后,一行人众准备进城。 行至雒阳城门前,刘备不禁停留,驻足仰望。 斑驳的城墙犹存“汉”字残痕,不觉潸然泪下。 “昔日子玉许我‘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之诺,今竟成真矣。” 李翊拱手笑答,“臣岂敢忘?此诺重若千钧,日夜悬心。” 及入城门,忽见长街两侧百姓跪迎,箪食壶浆,夹道相迎。 欢呼“万岁”之声震天动地。 刘备愕然,李翊乃出声道: “河南一路走来,大王所过之处,百姓无不竭诚欢迎,真可谓占尽天时。” “此非天命所归乎?” 原来,昨日李翊便曾密令,每户赐粟三斗,命其迎驾。 童叟欢呼者,另赏钱十文。 沿街商铺皆免赋三月。 并传话雒阳百姓,这些赏钱都是齐王赐给你们的。 你们要记住齐王的恩情。 这是还不完的。 在李翊的一番精心布置下,才有如此盛况。 待入了大殿,刘备于案上翻阅李翊呈上来的户籍图书。 据粗略统计,目今雒阳大约还有户口四万三千六百余众。 田亩二十万倾,但由于曹军刻意焚毁,良田只剩下不到五百倾了。 雒阳城内的坊市则大概还有百二十处。 这还多亏了乐就的及时献城投降,不然接着抵抗下去,雒阳的破坏只会更加严重。 目前这个结果,已经比预想之中要好太多了。 刘备忽有瞥见图册上的墨迹犹新,显然彻夜赶制。 刘备不禁抚册叹道: “子玉方下坚城,今晨便有此册,真栋梁之才也。” “臣不过是效萧何故事罢了。” 李翊一拱手,“安图籍也已备妥。” 说着又呈上一卷。 刘备展卷,原来是长安城的详细防卫,连水门暗道都标注分明。 乃惊问,“此从何来?” “袁氏旧部门下多有在长安为吏者,因而得之。” “善!” 刘备缓缓合上图册,眸子一凛,朗声说道: “如今既得东都雒阳,这西京长安也该收复。” 此言一出,众将纷纷请战,表示愿意为大齐拿下关中这最后一块版图。 唯有李翊建议让刘备暂时留在雒阳。 “臣请大王坐镇雒阳。” 李翊郑重拱手,“一则安抚中原民心,二则齐军接连恶战,将士疲敝,宜当休整。” 刘备一捋胡须,沉吟道: “常言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如今曹魏兵败,走关中入汉中,正当一股而下。” “何懈怠为?” 李翊却道,“不然。” “雒阳乃汉朝旧都,今王上以宗亲之身重克此地,上合天意,下顺民心。” “正当留在此地,收取人望。”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