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建安十五年,开春。 经过接近半年的人力、物力筹备。 齐国终于完成了全国动员。 刘备的王上诏令,发往全国各地。 命各地长官,各级将校,各司其职,不可在战时松散懈怠。 各地主要职能为: 冀州出动河北兵六万人,由李翊亲自挂帅。 徐晃、张辽、高览、张郃等一众名将随军出征。 荀攸为行军参谋,由甄尧总督河北军粮秣、军械。 徐州出动中央陆军三万人,由齐王刘备亲自统领。 张飞为副军将军,许褚为先锋,太傅鲁肃监国。 淮南以水军为主,出动三万人,由陈登亲自统领。 一众水军健儿齐齐上阵—— 甘宁、蒋钦、徐盛、周泰等辈。 青州出动五千人,由关羽统领。 负责牵制兖州东翼魏军。 并州马超则率北地健儿出壶关,随时准备切断关中路线,防止韩遂的西凉兵东进。 至于幽州、平州则按兵不动,守卫边疆。 前前后共出动正卒十五万人。 其中辅十五万人,民夫三十万人。 共计六十万大军。 诚然,这次动员规模庞大,但整体的效率却不如对面魏国高,尤其数量不及对方的情况下。 这主要还是由于两国的兵制决定的。 此前说过,兵制主要为征兵制与募兵制。 齐国就是以募兵为主,魏国则是以征兵为主。 征兵的效率肯定是远比募兵要高的,财政支出也远比募兵要低。 但齐国毕竟先动员,所以两边几乎持平,同时能将军马怼上前线。 魏国这边。 汝南军区由曹仁率领,其中正卒两万人。 兖州军区由曹洪统领,其中正卒为两万人。 豫州军区由夏侯惇统领,正卒为三万人。 此外,京兆地区曹操专门派遣曹休空降过来协防关中,同时也是对司马懿进行监督。 京兆正卒为三万人。 同时随军参战的有夏侯尚、毛玠、李典、赵俨、杜袭、郭淮、钟繇等名将谋士。 除此之外,由于魏国在河南地区采取了“爆兵”计划。 原本十万正卒的魏国,一下子飙升到了二十二万人。 新增了十二万正卒,但多是被魏国强征上来,并短时间训练的“伪军”。 为了防止兵变,曹魏军团将这十二万人进行了切割。 将他们零散地分布到了各级将校的部曲当中。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为了切断他们之间的联系。 让他们很难形成凝聚力,以便造成大规模的反叛。 除正卒之外,剩下的辅兵与民夫自然也是强征上来的。 其中甚至包括做早炊的老妪,负责押粮的老登。 前前后后,辅兵约二十二万人,民夫三十六万人。 共计八十万大军。 一经调度完毕,两边都负责默契的“不宣而战”。 齐国这边是立刻开始组织迁徙边境百姓到内地去避祸。 这不单单是为了保护本国子民,更重要的是留着他们在边境,是很有可能被魏人掳掠的。 这是古代战场很常见的现象。 敌国军队一来,不光抢了你的财产,然后还要胁迫你押运粮草。 我们说过,古代粮草运输相当辛苦,通常都是不死也要脱一层皮。 官渡之战时,袁绍就曾派兵专门到河南边境去“掳民”。 所以迁民到内地去是开战前的必然之举,尤其对大国而言更是如此。 当然了,魏国自是不用迁的。 毕竟河南的人口大多被强征了上去,剩下的不用迁,他们自己也会跑路。 包括鸡鸭猪羊等牲畜,也是直接被魏兵强征上去充军了。 眼下魏国治下的河南之地,大多是千里无鸡鸣的状态。 因为此次中原大战,魏人就是抱着我可以输,但也不能让你赢的态度,与齐人殊死一搏的。 最后,作一下战略形势的对比。 魏国方面。 共动员了八十万人,四路集团军。 夏侯惇为总司令,曹仁为副司令。 其中四路集团军几乎是集中在了河南一地的兖、豫一带,兵力集中。 优势是人数多,后勤线短,战线集中,防守面少。 劣势是纵深短,军队主力总体素质低下,装备劣质,有兵变风险,战斗力存疑。 齐国方面。 共动员了六十万人,六路集团军。 刘备为总司令,李翊为副司令。 其中六路集团军分别来自东、南、北三个方向,兵力分散开来。 优势是军队士气高、装备精良,战斗力强。 劣势是后勤补给线长、军费开支极高、各路集团军并未集中在一起。 考虑到古代闭塞的交通信息,各路集团军之间的交流并不方便。 就在齐国各路集团军齐齐往河南方向聚集时,身在荆州的诸葛亮也开始了动员。 荆州出动的兵马大概是两万人。 这些人一部分是徐州带来的兵,一部分是诸葛亮在荆州本土征募的兵。 这些本土兵都是随诸葛亮参加过荆南战役的,算是诸葛亮的核心部曲。 这一路的集团军司令为诸葛亮亲自统领,黄忠副之。 但在北上之前,诸葛亮还得提前做好善后工作。 那就是布置东路防线。 江陵衙署,诸葛亮连夜开始部署荆州防御体系。 他的目光从襄阳缓缓下移,最终停在长江沿岸的几个关键节点—— 江陵、夷陵、公安、夏口。 “吾虽与周公瑾达成合作,然此次北上,带走荆襄主力。” “也须防范吴人背盟。” “故这四处需遣要人去守。” 话落,诸葛亮目光扫过众人,问道: “夏口乃是荆州门户,重中之重,谁可去守?” 话音方落,马良应声而出。 “在下愿往!” 诸葛亮却摇了摇头,“江陵乃是荆州之心,吾尚赖季常为我镇守此地。” “如何能放你去守夏口?” 于是,诸葛亮委任了马良镇守江陵。 控制江陵,就等于控制荆州。 诸葛亮性格谨慎稳妥,在江陵城中囤积的粮械可达三年之用,完全能够防住长期围困。 至于人选,诸葛亮也委派了他认为最可靠的人——马良。 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马良不仅仅能力出众,同时他也是荆北本地大族出身。 从各种意义上讲,他是最适合镇守江陵的人选。 至于夏口处…… 诸葛亮在众人之中扫过一眼,点名道: “子龙将军,你一向做事稳妥谨慎。” “亮思来想去,还是由你去守夏口罢。” 赵云一拱手,“末将遵命!” 将最为重要的两个位置安排还以后,就只剩下夷陵与公安口了。 诸葛亮在房中来回踱了两步,轻挥羽扇,淡淡道: “夷陵乃是三峡咽喉,此处亦需设伏兵,备火船、铁锁,防吴军逆流突袭。” 前面对夏口与江陵的安排,大家都觉得无妨。 只是当听到诸葛亮对夷陵都如此重视之后,才清楚其性格究竟有多谨慎。 吴军想从夷陵突破那是相当困难的。 “夷陵防务重大,不可不慎。” “承明,便由你去守夷陵罢。” 诸葛亮经过一番考虑,点名了治中从事潘濬。 “喏。” 潘濬拱手称命。 “至于公安口么……” 诸葛亮眼眸蹙起,“此地乃是江陵前哨,若要守江陵,公安亦至关重要。” 话落,目光扫过众人,沉声问: “谁敢去守公安?” 言未毕,参军马谡应声出列,“某愿往!” 此前,几位大佬都还未发言,马谡也不好争先。 如今资格老的前辈们,上前线的上前线,分派到别处去分派到别处去。 剩下的人里面,已经没有人能够稳压马谡一头了。 故而马谡这才敢主动申请。 诸葛亮皱起眉头,沉声说道: “公安虽小,然干系重大。” “倘公安有失,则江陵赫然落险。” “江陵再失,则吾大军断去归路矣。” “汝虽深通谋略,奈何此地并无险阻,守之极难。” 马谡当即拱手说道: “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 “又随使君研习韬略,大获裨益,岂会连一小小的公安口都守不住?” 诸葛亮沉吟半晌,蹙眉道: “虽然吾相信周公瑾并未有与荆州交恶的打算。” “可吾设此四道防线,便是为交战做准备。” “以周公瑾之英姿才略,绝非等闲之辈。”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