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李翊将刘备的手书缓缓收起,心中风起云涌。 此刻,他总算明白为何刘备要严令张飞,务必亲手将此手书交给自己。 万不许假手他人了。 作为一个父亲、一个丈夫、一个君父,甚至一个男人。 尤其是像刘备这样的男子,他是不会在人们面前展示自己脆弱的一面的。 唯独在李翊面前,在这封手书中,刘备向他的子玉展示了自己脆弱的一面。 他内心一定是无比煎熬、无比难受的。 这封手书的行文模式,也不是往常刘备的风格。 通常刘备在与李翊写信笺时,虽时时提及旧情,但多是作为一个君主正常聊工作。 唯独这次不同以往,刘备放下了自己齐王的身份,放下了作为君主的架子。 仅仅以一个老朋友、老兄弟的身份,跟李翊聊了聊自己的心里话。 他对李翊没有什么好隐瞒的,将内心里想说的话一股脑地全倒了出来。 李翊指节轻叩刘备手书,帛上“如鱼得水”四字墨迹犹是那般亮眼。 窗外春雨敲檐,击落冬雪,竟似当年徐州夜雨一般。 “玄德公……”他长叹一声,惊得案头烛火摇曳。 袁莹手执团扇,掩唇近前,轻声问: “……未知夫君意下如何?” 呼。 李翊长舒一口气,将书帛放在案上,答,“当问稚子本心。” 在古代生活十几年,其实李翊的思想多少已经受到些影响了。 但饶是如此,他相比本地土著而言,他的思想仍算开明。 至少在择父方面,他觉得还是应该把主动权交给孩子。 如果孩子本身不愿意,那苦恼的不单单是孩子。 还有父亲…… 于是转过身去,蹲下来与刘禅目光平视: “世子可愿拜我为父?” 阿斗尚年幼,七岁的孩童此刻揪着衣带嗫嚅,不知如何作答。 身后的张飞小声提醒道: “阿斗,忘了三叔昨夜与你说的话了么?” 刘禅一抬眸,缓声道: “阿……阿斗……愿、愿意……” “王后之意?” 李翊目光一转,又看向袁瑛。 袁瑛素手抚过腰间玉佩——正是当年李翊所赠之信物。 此玉本是一对,李翊将其分作两半,给与姊妹一人一个。 持此玉佩,便无人敢来侵扰她们。 “若无妹婿,妾与莹妹早殁于乱军之中矣。” “阿斗……” 她突然哽咽,看向孩子。 “这孩子自幼少见父颜,今能得天下奇才之教诲……” “呜……” 话未尽,泪已湿了半幅罗帕。 李翊见此,忽然拔剑。 左右一惊,却见他将衣襟的袍袖给割了下来。 李翊手持断帛,缓缓走至刘禅身前,沉声问: “再问一次——可愿?” 袁瑛急推幼子后背,刘禅终于伏地叩首: “儿臣愿拜相父!” 恰有春雷劈落,照得李翊面上阴晴不定。 他缓缓蹲下身子,将那截青缎缠在刘禅腰间,语重心长地说道: “古有‘割袍断义’,今日本相‘系袍结亲’。” “此衣襟乃天子赐服,今系汝身。” “望汝记得,这衣带缠身,便如为父教诲当时刻在心。” “锦袍虽贵,终需束带方显威仪。” 讲到这,李翊顿了顿。 将青缎结得更紧了些,沉声说道: “若他日行差踏错,为父解此衣带时,便是恩断义绝之日。” 这话说得很沉重,连张飞听到这里时,心尖儿都跳了一下。 刘禅虽不能完全明事理,但这个年纪已有自己的心智。 或许在他看来,这只是大人们在“教”他做一下事。 但直觉告诉他,这件事非常重要,会影响自己的一生。 李翊俯身逼视,语气加重: “既认相父,可知规矩?” 孩童瑟缩着点头,略作沉吟,又挺直腰板: “儿臣……儿臣明白……!” “善!” 李翊突然提高声量,“既然如此,日后逃学嬉戏之举,万不可再行。” “否则不用汝父,吾之戒尺亦不长眼。” 话落,又一指门外,那里是李治、李平在院子里玩耍。 “不信,你去问这二子。” “当年逃学嬉游,手还在否?” 刘禅闻言,轻咽了口口水,连道再不敢了。 袁瑛见此,突然上前,将刘禅往李翊跟前轻轻一推: “先生尽管管教,这孩子如有不到之处,该罚也得罚。” 常言道,至亲规过,虽善而见恶。 外人劝善,虽苛而蒙纳,此乃人情之常也。 意思就是, 有的人啊,明知道家里人是为你好,但你就是会觉得他们烦。 而同样的行为,换成是外人,就会觉得他们是在关心你。 袁瑛就是这样典型的例子。 刘备要是严加管教孩子,袁瑛就会觉得你当父亲的不关心儿子。 换成是李翊严加管教,她就会觉得这是在关心阿斗。 这叫安全岛效应。 次日。 寅时三刻,十二名玄甲力士已列阵阶前。 各执金钺、玉斧、彤弓等仪仗用品。 阿斗正式开始拜李翊为相父。 袁瑛亲自为刘禅梳着角髻,以五色丝缠发,低声道: “阿斗,好孩子。” “你相父是青云之士,天下士人之冠冕。” “既然拜其为父,见之当见汝父,切不可失了礼数。” 微微一顿,又道,“日后当好生跟着相父学习课业,不能再似往常那般贪玩好游。” 袁瑛颇有一种要送儿子“出嫁”的感觉,恨不得把这辈子想说的话全说了。 很快,李翊正襟危坐于案上。 刘禅赤足踏着素席,趋步走近。 袁莹手捧铜盆,向行洗手礼。 然后行献贽礼。 刘禅将自己作为世子的一些贵重物品,精挑细选出来。 当然大部分都是昨晚袁瑛这个母亲替他把关,帮忙拣选出来的。 李翊目光扫过礼品,仅仅只取了束脩一条。 余者令袁瑛收回,此谓“取薄纳厚”之意。 然后是授戒礼。 刘禅跪在地上,向李翊恭敬行礼: “请相父训诫!” 李翊手执戒尺,轻击刘禅左肩,即戒骄矜。 又轻击其右肩,即戒怠惰。 最后轻点其眉心,即戒愚昧。 此为三戒礼。 诸礼行罢,李翊正式成为刘禅的相父。 既收阿斗为义子,李翊端坐于案前,唤刘禅至跟前来。 “……阿斗,为父现在要教你的第一件事,就是责任。” “什么是责任?”阿斗问。 “责任是贯彻汝之一生的物什,吾不愿强加于汝身。” “奈何汝须明白,自汝降生以来,便有此责任在两肩之上。” “此汝父与吾所必须教你之事。” 言罢,李翊命人取来纸笔,令阿斗执笔写字。 “现在,汝当修书致歉汝父。” 见幼童懵懂,乃抚其首叹道: “痴儿,岂不闻‘慈父之爱子,非为报也’?” “父之爱子,非止舐犊之情。” “汝父乃万民君父,非独汝之父也。” “其日理万机犹念汝学业,其心可鉴。” 话落,李翊取来一面铜镜,照住刘禅,问: “此何人也?” 刘禅怯道: “是……是儿臣?” “错!” 李翊将镜子置于案上,铿然有声: “此乃未来齐王!” “我大齐之万里疆土,他日皆系于汝肩。” “大齐千万子民,亦汝之子民。” “若汝德不配位,将来何以继大统?” 讲到这里,李翊的语气变得异常严肃,似乎对此事非常看重。 几位“小母”也都场,甄宓也不例外。 她望着李翊的神情,惊讶地发现,李翊眸中竟有一丝……一丝恐惧? 甄宓掩住嘴唇,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那个意气风发、算无遗策的天枢先生,此刻在提到阿斗能不能继承大统一事时。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