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然经查实,此钱最终流入……” 李翊与甄宓同声: “河内司马氏!” 徐庶拿在简牍,先是愣了一下,然后点了点头,“正是。” “哼,果然是这司马小贼。” “雕虫小技,也敢在我面前班门弄斧?” 李翊一脸不屑地说道。 徐庶却有些愁眉不展,他向李翊一拱手,语重心长地谏道: “丞相明鉴,此谣之患,非在齐王信否,而在——” 说着,以指蘸茶,案上书写:青州、徐州、荆州、淮南。 复以袖拭之,低声道: “恐为有心者所乘,误明公青云之路耳。” 言罢目视烛影,火光摇曳间,见有飞蛾扑火,徐庶以竹简覆之: “譬如这蛾,本不想焚身,奈何众人皆举火把……” 徐庶话说得很委婉,意思却不言自明。 他阐述了一个不能明说,却又发人深省的道理: ——“权力场上,最怕的不是猜疑,而是猜疑有了正当理由。” 面对徐庶语重心长的劝告,李翊背着手,脸色异常平静。 似乎根本没将这件事当一回事,甚至他适才生气的也不是因为自己被“污蔑”了。 “谣言止于智者,公道自在人心。” “人在做天在看,吾前后所行事,于心未曾有负。” “想必世人亦能知我心意。” 徐庶作揖答: “人多愚,易为流言所惑。” “吾等宜当速谋良策,若任其滋蔓。” “使奸佞借机构衅,则河北大势危矣。” 李翊颔首,当即命人取来纸笔。 他书信一封,当即上奏刘备,其书略曰: “臣李翊谨奏:” “臣请开河北度支,与徐州旧僚共查。” “府库之粟,列新旧账簿于明堂。” “商队之利,置盐铁契券于案前。” “边军之饷,发辽东战马验烙。” “愿捐臣名下商股,值钱八千万。” “可用于购置幽州边军甲械战马,筑漳河十二渠,设流民屯,以垦农事。” “昔萧何强买民田自污,今臣愿效其智而反其道。” “伏惟大王,容臣以清白谢天下。” “建安十三年春,臣翊顿首。” …… 刘备得李翊谏书,大喜过望。 于刘备而言, 李氏被削弱,国家实力得到增强,李翊本人也能得到清白。 可谓一举三得。 唯一不变的,是刘备与李翊之间的情谊。 公是公,私是私。 刘备与李翊之间,早已经公私分明,拎得清轻重了。 仅在三日后, 李翊便搞了一个公开的“审计大会”。 邀请包括刘备在内的,一众徐州官员,都来查看河北度支。 将商队账簿与府库账目并呈。 然后又特设了“开府日”,许百姓观相府用度。 公开透明,于心无亏。 然后依照诺言,将部分商股捐献出来,合计值八千万钱。 其所费多用来购买边军战马、器械,屯田修河渠等利国利民的之事。 一时间,河北哗然。 凡有耳闻者,无不称颂李翊之德。 (《后汉书》记载:昭武会翊于渤海,共校河北钱谷。 翊尽启商舻簿册,与府库籍并陈几案,纵庶民观能相府支用。 河北父老感其清正,竞输赀财以助边军、活流民、浚漕渠。 是岁,河北诸豪敛迹,而边饷得充,饥者得食,潦者得溉。 翊既全清白之誉,昭武亦收强干弱枝之效。 史臣曰:‘以商道佐王业,开府库示天下,古之良弼不过如是。然非昭武推诚,翊竭忠,岂能成此公私两全之美耶?) (后裴松之引注云:时人论此,谓翊智类管仲而德近萧何。 然观《昭武与翊书》‘吾辈鱼水,岂在簿牍间’语,知其肝胆相照,非寻常君臣可比。 每读于此,莫不怆然泪下。) 李翊此举,妙就妙在既化解了猜忌,又保全了实力。 将经济优势转化为了道德优势。 如果只是直接捐钱出来,还未必有如此效果。 但经过这场波折后,反而使得人们的情绪被调动了起来。 既愤怒又同情,于是民间自发改编原来的歌谣,唱道: “甄家绢,糜家盐。” “李相串作太平年。” “徐州鞭,淮南船。” “换得幽州暖如棉。” “金济军,银修田。” “散与寒门活命钱。” “问君清名几多坚?” “笑指漳水照青天!” 此谣一出,邺城童叟争相传唱,旧谣遂绝。 时人讥原谣者曰: “鼠目寸光徒吠影,不及漳河一滴清!” 很快,新歌谣传回到了邺城。 听到新歌谣的司马懿,脸色铁青,比吃了屎还难受。 郭淮一脸沮丧地走来,说道: “我们的探子回报说。” “李翊如今在河北的名声,比以前还更好了。” “河北百姓,皆怨原歌谣传唱者。” “然后李翊那厮,竟放出消息,是从我们设的赌坊中流出。” “愤怒的民众,自发结队,砸了我们的赌坊。” “将我们安插的人员,尽数赶出了河北之地。” “如今李翊在河北的地位不可撼动,刘备对他又深信不疑。” “齐国其他官员,亦未敢生事。” “现在该如何是好?” 郭淮满面愁容,他一开始觉得司马懿这一阳谋无解。 可万没想到,最后非但没能搅动河北政权。 反而使李翊在河北的地位愈发稳固,刘备对李翊也更加信任。 毕竟李翊除了捐了那么多钱出来之外,还带动了河北民众自发捐款。 实实在在的壮大了齐国国力。 刘备见到这幅景象,自然是龙颜大悦。 司马懿望着漳河之水,慨叹道: “……李子玉,其不过年长我几岁。” “然临大事而不惊,从容应之,几非人也。“ ”昔闻周公瑾遇李翊而束手,尝疑其何如敌耳。” “今初试其锋,已觉其可畏。” “来日恐愈艰,吾辈当预为之备。” 司马懿定住心神,他也是稳如老狗,情绪稳定的代表。 尽管自己的计策失败了,他并没有就此气馁。 毕竟人总是要向前看的。 郭淮却满面愁容的说道: “府君,还有一事,末将未曾来得及报。” “何事?” 司马懿一脸平静地问道。 “李翊已经查出是您造的谣。” “据细作回报说,李翊勃然大怒,已经开始准备整军奔我魏郡而来了。” 卧槽! 饶是司马懿处大事而不惊,待听到这个消息后,还是身形一晃。 这李翊忒也小心眼儿了,居然这么快就整军过来报复。 他散布谣言的初衷,本意就是为了拖延河北出兵。 没想到如今,反而弄巧成拙了。 但这还没完,郭淮的话还在继续。 “李翊还说了,司马小贼欺人太甚。” “待他打到河内以后,一定屠灭司马全族。” 司马懿:……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