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望着滚滚长江之水,周瑜临江而叹: “这几日在江陵理政,深感人生之艰难。” “就像那不息之长河,虽有东去大海之志,却流程缓慢,征程多艰。” “然,江河水终有入海之时。” “而人生之志,却常常难以实现,令人抱憾终身。” 说着,将自己的衣袍割下,弃于江中。 “赤壁鏖兵,江陵血战。” “将士们白骨未寒,今却将之拱手让人。” “吾有何颜面回见江东父老?” 言罢,凄然泪下,在场诸将无不哽咽啜泣。 老将黄盖拄戟叹道: “都督勿忧,他日必当再取。” 真的还会有他日吗? 周瑜无奈地一声苦笑。 其实大家都明白,这只是一句安慰话罢了。 天下形势,本来就是齐强吴弱。 如果拿下荆州,靠着江南之地,再联合曹操。 两家合力,尚有机会抗击齐国。 如今失去荆州,东吴也将彻底失去进取天下的机会。 未来几年,吴人将永远地被困在江东之地,不得进取。 至于何时为齐人所灭,完全看刘备、李翊的心情。 看他们的战略优先级是谁了…… 感慨完之后,周瑜命人备好舟船,他要亲自前往夏口找诸葛亮谈判。 孔明啊孔明啊,到底是你赢了…… 周瑜心情郁闷,怏怏不乐地来到夏口。 诸葛亮早已领了一众文武,在江边等候,似早已料到周瑜会来。 周瑜见之,又是一声长叹。 “周都督,亮在此恭候多时了。” 诸葛亮轻挥羽扇,向周瑜打了个招呼。 周瑜强颜欢笑,下了舟船,向诸葛亮拱手道: “有劳先生久等,请入内说话。” 两人入内,各自叙礼毕。 周瑜知道诸葛亮要想什么,诸葛亮也知道周瑜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双方都是人精,周瑜率先开口: “君等妙算,不费一矢而坐得荆州,当真了得。” “叫瑜好生佩服!” 周瑜万没想到,当年诸葛亮承诺不会向荆州发一箭一矢,居然真的做到了。 偏偏自己还不得不把荆州拿出来交易。 不拿出来不行啊。 后方孙权逼迫得太紧,荆州已成了一块烫手山芋。 周瑜只能在放弃之前,拿着它尽量为吴人换取更多的利益。 诸葛亮故作茫然,抚扇问道: “都督何出此言?亮未尝欲取荆州。” “莫非都督此来,是要将荆州拱手相送?” 周瑜也不多与诸葛亮做口舌之争,只问道: “吾与将士浴血奋战,舍生忘死,方得此土。” “岂能轻弃?若让荆州,贵国有何回报?” 周瑜最希望的目标,当然是收回庐江之地。 并退而求其次,拿下荆南。 只是以诸葛亮之明略才智,这个目标恐难以实现。 尤其周瑜手上能打得手牌并不多。 果不其然,诸葛亮悠然起身,淡淡开口: “豫章太守太史子义前不久身染疫疾,以辞官回乡,归去徐州养病。” “豫章缺一良守。” “今以豫章相赠,足酬都督之功。” 周瑜温言骤然色变,厉声道: “豫章本属江东,何劳相赠!” “孔明未免欺人太甚!” 豫章以北是东吴的,豫章以南是太史慈占领,单独划为了庐陵郡。 诸葛亮的意思,就是把两郡合二为一,将豫章全境让给你东吴。 但周瑜当然不买账,拿半个豫章,就换富庶的南郡,简直是把人当傻子欺负。 更别提诸葛亮对庐江之地,绝口不提了。 诸葛亮见周瑜不允,遂拂袖而起,冷然道: “……都督既无诚意,又何必多言?” “请回吧!“ 说罢,撩衣准备离去。 周瑜知势不可逆,只得强抑怒意,拱手恳求道: “孔明且慢!” “纵荆州难全,庐江可否归还?” “吴军新失其地,将士皆有不平之心。” “若不收回庐江,瑜回吴地,亦无颜见吴侯。” 诸葛亮温言不悦,正色道: “庐江本为汉土,昔被曹操窃据,后为吴所夺。” “今李相奉王命收复失地,乃正本清源之举。” “又何来归还之说?” 周瑜据理力争,当即驳斥道: “以荆州之地,易一庐陵。” “诚为天下耻笑耳!” 拿富庶的荆州,换取瘴地庐陵,莫说政治家干不出这事来。 纵是垂髫孩童,也不肯为此事。 须要说明的一点是,周瑜目前只是拿下了南郡,但却直接说他是拿荆州之地跟你做交易。 这是周瑜故意往自己脸上贴金吗? 其实不是, 此前说过,江陵是荆州之心。 拿下江陵,就等于拿下整个荆州。 历史上,著名的刘备借荆州,其实借的就是江陵。 当时东吴其实是占据了江夏与南郡,这也是周瑜的战略。 有了这两个地盘,就把荆扬益三州连接的路线给打通了。 周瑜也能够从荆州出发,直接去攻打益州。 而所谓的刘备“借荆州”,就是把江陵给借了。 江陵一出,南郡就跟着出了。 如此一来,也就切断了东吴与益州的联系。 周瑜征蜀的计划自然也就跟着落空。 所以常有人好奇,刘备当时不是有荆州吗? 为什么要说刘备是“借”的荆州。 就是因为当时江陵在东吴手里,这个地方很重要。 只要有江陵,你就可以说你有荆州。 所以周瑜说自己是拿荆州跟你做交易,并不算他故意夸大其词。 诸葛亮也知道仅仅靠一个豫章,打发不了周瑜。 便稍作让步,问周瑜还想要什么。 周瑜乃正色说道: “既豫章不足议,敢请以荆南相易。” “赤壁一役,我吴人流血漂橹,岂无尺寸之功?” “今贵国得荆北,我东吴取荆南,亦无不可。” 诸葛亮勃然变色,叱道: “荆襄九郡,本为一体。” “今若割裂而治,后患无穷!此议绝不可行。” 见诸葛亮寸土不让,周瑜这才明白。 原来从一开始,齐国定下的对吴政策,就是将他们困守在长江以南。 不许他们继续对外进取。 周瑜心里暗叹: “吾今日方知齐国深谋!困吴于江东,使不得展足。” “待尔蚕食天下,我吴终为池中之鱼耳。” “李翊之谋,竟远至十年之后。” “惜我东吴多年来画地自守,终未能出扬州半步。” 周瑜总算明白了李翊的战略方针。 他允许东吴在吴地自娱自乐,但就是不许你对外进取。 淮南不许你染指,荆州之地不许你染指。 东吴对外打不出去,也就发展不起来。 而齐国仗着国力,却能够慢慢吞并掉天下间其他诸侯。 等转头回来,一只手就拿把东吴给掐死。 甚至不用一只手,当真等到那一天。 刘备以“君临天下”之姿,再次来到吴人面前时。 只怕以张昭等大臣的态度,直接就劝孙权投了。 江风呜咽,吹动军帐,案上油灯明灭不定。 周瑜无奈,只得争取其他地方,一指舆图丹阳地界。 “丹阳之地,乃江东门户。” “断不可留于齐手,使齐人据之,则我江东门户洞开。” “岂非任人宰割乎?愿请割之!” 既然齐人执意要将吴人困在江东,拿周瑜只能去索取江东全境之地了。 丹阳其实一直都不是齐国重点的发展对象。 它更类似于“山越”少数民族的自治区,齐国对它更多是为了招募丹阳兵,补充兵源用的。 但丹阳还一直起到另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作用。 那就是齐国到江东的“跳板”。 倘若真让孙氏并江东全境之地,凭借长江天险,那还是相当难缠的。 所以齐国一直保留丹阳之地。 哪怕给你高度自治权都无所谓,反正必须给我留着。 免得将来真正要经略江东之地时,我还得老老实实渡长江。 对此,诸葛亮当然不同意: “都督此言差矣。” “……丹阳我国已经略十余年,岂可轻让?” 周瑜再三坚持,东吴必须拥有丹阳。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