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更兼三万降卒,日耗粮秣无数。” “诸葛孔明十日来三令五申:‘新城可速取则取,不可则暂退沛地,以纾粮困。” 后勤一直是诸葛亮在负责,他早在一旬前就提醒了前线军士。 说新城能速取就速取,速取不了,至少得先退回沛地。 减少后勤运输压力,不然真的要坚持不下去了。 陈登拿出诸葛亮的送来的书信,证明情况属实。 “今新城犹在曹仁之手,将军不思破城之策,反欲远征颍川,岂非舍近求远乎?” “且曹操虽败,根基犹固。” “颍川乃其根本,必以死守。” “我军若孤军深入,恐蹈当年官渡袁绍之覆辙。” “惟将军审度之!” 关羽闻言不悦,嗔目怒道: “元龙乃湖海之士,豪气冲天,今何故畏首畏尾?” “岂不闻项羽‘破釜沉舟’之势乎?” “我大军只要进兵神速,纵然粮缺,亦能进取河南之地。” “届时,我主在北,与李丞相取河北之地。” “河南、河北俱已光复,周边诸侯,自然望风而降。” “天下早日一统,黎庶亦可安乐。” “此岂非美事乎?” 关羽自纳于禁七军之后,意气风发,志得意满。 一直筹划着,想要一鼓作气拿下整个河南之地。 今见陈登身为征南将军,俱不配合自己,便责备他道: “齐王命汝为征南将军,督淮南军政。” “元龙可否是因久镇淮南,而失壮士气概?” 陈登拱手拜道: “登非为畏战,实为三军之计。” “昔韩信背水一战,亦先据井陉之险。” “今将军无险可据,若粮道被断,虽孙吴复生,亦难以为继!” “况交战至今,我军已取大胜。” “倘若逼曹操甚急,彼必倾力来战。” “届时反而不美。” 监军鲁肃在侧,也跟着劝道: “眼下可先作破新城之策,新城若克,再思进取事宜亦不迟。” 众人纷纷应和,都认为还是先把曹仁收拾了再说。 毕竟八字还没一撇。 关羽乃从鲁肃之言,便命赵云先带兵攻城。 赵云领命,携众将猛攻新城。 曹仁守备城池,城上矢石如雨。 赵云云令军士负土填堑,造冲车十余架,昼夜攻城。 城上曹仁亲执弓弩,见冲车近,辄以火箭射之。 连焚三车,尸骸枕藉。 赵云又改掘地道,欲作穴攻,潜入城中去。 曹仁于城内作瓮听之法,察其方位,反以滚汤灌之。 掘地士卒惨嚎之声,闻于数里。 赵云见两计不成,勃然大怒,于第五日,亲披重铠前来夺城。 曹仁亲披甲胄,手执白刃,来城上厮杀。 须知,曹仁作为一区总司令,竟要亲自来近身肉搏。 足见其守城之决心。 守城将士皆为曹仁所动,抖擞精神,奋力死战。 赵云枪挑数员魏将,甘宁等众亦是持刀连破盾阵。 曹仁甲胄尽赤,浑身是血,犹大呼: “今日势穷,诸君何不奋力死战?” 众魏兵乃一拥而上,与齐兵拼死交战。 至夜幕时,总算打退齐兵攻势。 城上、城下,俱是尸骸遍野。 赵云回营检点,折兵两千余人。 不禁对左右人感慨道: “曹子孝,真熊虎之将也!” “无怪曹操以其为南方所倚。” “兵法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此战未等未能克城,机会已失,可先暂撤攻势。” 这次城头没能夺下,赵云便知继续使将士进攻,也是徒劳无益了。 只得先命人将曹仁围住,再另作商议。 赵云也感到压力山大,他也跟随李翊征战过一段时间,从他那里学到了不少作战经验。 只是曹仁也有话说的, 我来汝南之前是在哪里啊? 我之前是在河北啊! 我打的都是什么人呐? 我打得那是李翊、张辽、徐晃等辈啊! 虽然最后都打输了,但曹仁也算是磨炼出来了。 知道了很多齐将惯用的战法。 将经验稍加总结,便挡住了齐兵的数次攻势。 当然了,这几日的交战,曹仁也反应过来了。 那就是齐军的后勤看来是真的出了问题,不然不可能这么着急来攻。 也正因为齐军打得太着急,才让曹仁有机会抵住他们的攻势。 又过两日,赵云暗想,继续拖延下去终究不是办法。 乃命将士置备云梯,打算最后再强攻一次。 众儿郎依令做了,连夜打造云梯等攻城设备。 次日清晨,狂风大作,云梯皆折。 众军士皆以为怪,中有人言道: “东风不与我等为便,将助曹贼耶?” 赵云闻说之后,怒叱道: “天时岂如人和?” “我大军在此,必要取新城。” 乃亲自擂鼓,声震屋瓦,城砖簌簌落灰。 众齐兵最后一次奋起,向新城扑去。 …… 魏国,邺都。 却说关羽擒了于禁,斩了成何。 威名大震,华夏皆惊。 探马报知到邺都,曹操惊不可遏,叹曰: “吾与于禁相交二十年,其怎会背我!” 曹操也觉得,于禁就该战死在安阳战场,以身殉国。 他的不抵抗,令曹操感到很难堪。 因为他是魏国的左将军,外姓第一人。 但眼下,还有一个更令曹操头疼的问题。 那就是关羽的军队该怎么办? 无奈,曹操只得聚集众文武商议: “孤素知云长智勇盖世,今据淮南,如虎生翼。” “于禁被擒,成何被斩,曹仁困于新城。” “魏兵连挫锐气,倘彼率兵直至颍川,如之奈何?” “颍川乃孤之南都,不可弃却。” “吾意尽割汝南之地,以换刘备退兵。” “不知公等意下如何?” 不可! 话甫方落,一人马上出言反对。 众视之,乃议郎司马懿也。 司马懿谏道: “于禁等被水所淹,非战之故,是天要助关羽取胜。” “今七军虽然被俘,然曹仁大军尚在新城抵抗。” “其所以为此,正是欲为魏公保汝南也。” “今反要割去汝南于齐国,以求苟一时之安。” “懿窃为公不耻。” 主簿蒋济亦劝道: “仲达之言是也。” “曹仁将军尚在抵抗,齐兵一时不能下。” “此绝非求和之时也。” “况刘备须养三万战俘,后勤压力骤增。” “只要能够守住新城,刘备必先魏公一步,来找我国和谈。” “届时才是谈判之时。” “此时和谈,我国绝讨不得便宜。” 曹操然其言,即命汝南太守李通,前去支援曹仁。 下令不惜一切代价,都要帮曹仁守住新城。 务必要坚持到刘备先坚持不住为止! 李通得令,携汝南之众,自汝西向东。 进驻新蔡,随时准备策应曹仁。 曹仁闻说李通到来后,信心倍增。 传告诸将,此战魏军必胜。 此战,一时陷入了焦灼。 ……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