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却说李翊得了关羽的青州之兵,立马向辽东进发,兴师问罪。 一路对外宣谕,只问罪于公孙度,其余一概不问。 公孙度得了消息,心中也有几分忌惮。 便聚众人商议,能否使用缓兵之计,将李翊稳住。 毕竟李翊远征辽东,耽误的越久,对他也就越不利。 众人便问,如何稳住李翊。 公孙度道: “孤命人告知李翊,言说欲斩二袁头,请他勿发兵寇地。” “只要李翊暂时停止进军,我却一面整顿军马,一面发兵据守辽遂。” 按照公孙度的想法,用这招缓兵之计,将李翊暂时拖住。 如此一来, 他既有时间准备,又能够消耗李翊的粮草,同时还能假二袁儿之手,为自己守辽东。 可谓是一箭三雕。 商议既定,公孙度即吩咐诸人照此计办理。 众人退下,不想公孙度欲“杀”二袁儿献媚李翊的消息不胫而走。 袁尚、袁熙信以为真,即聚手下人马商议。 袁尚密谓袁熙说道: “公孙度素不敬我袁氏,今寄人篱下,彼欲杀吾等交好刘备。” “若不先动手,必为公孙度害也!” 袁熙却有些犹豫,踌躇道: “然辽东军兵数万,我等手中人马不足两千。” “若欲相图,绝非万安之策也。” 袁尚再道: “正因辽东有数万兵马,才足以与刘备争衡。” “今正好杀公孙度而夺其地,待养成气力而抗中原。” “复河北有望也。” 商议已定,二人乃入见公孙度。 公孙度暂留二人于驿馆之中,却有旁人告知二袁儿将有反意。 公孙度惊,狞声道: “吾留袁儿,是为我抗衡李翊之用也。” “此贼竟忘恩负义,欲夺我基业耶!” 于是,便有杀二袁儿之心。 乃伏刀斧手于衣壁之中,使二袁入见。 相见礼毕,命坐。 时天气严寒,袁尚见床榻之上并无茵褥,便谓公孙度道: “愿铺坐席取暖。” 公孙度嗔目而言: “汝二人头颅,将远行万里,要席何用?” 袁尚大惊,心知事情已泄,乃拔剑在手,高呼: “杀贼!” 左右人即纷纷掣剑,欲要上前搏杀。 不想公孙度早有准备,只冷冷笑道: “左右何不下手!” 话落,四下里刀斧手齐出。 将二袁儿一行之众尽数砍作肉酱,又将袁儿首级枭下,盛贮于木匣之中。 武士将木匣奉于公孙度,公孙度俯视匣中头颅,轻蔑地说道: “小贼欲害我,殊不知孤欲杀汝二人,如杀草芥乎?” 阳仪、柳毅等众入内,急问袁儿已死,该如何是好。 公孙度乃解释道: “吾本不欲杀此二人,奈何二人图谋不轨。” “今不得已杀之,可将首级赍于李翊处,好叫其暂缓进兵。” 众从其言,即将袁尚、袁熙之头送于李翊处。 时李翊进兵入辽东,方过小辽河,便收到了公孙度发来的二袁首级。 李翊命人查验,果然是二袁首级。 如此一来,河北袁氏降得降、死得死。 基本被李翊消除。 既得二袁首,或有人谏曰: “辽东苦寒,征伐无有益处。” “今已讨得二袁之首,不若勒兵回冀州何如?” 李翊当即出声反驳道: “……不然,公孙度虎踞辽地数年,早有王辽东之心。” “今不早除,后必为患。” “吾既勒兵在此,不擒得公孙度,誓不还冀州。” 于是,叱退公孙度来使。 又命人将袁尚、袁熙首级发回冀州,命厚葬于河北。 然后力排众议,继续进兵,执意要讨伐公孙度,收复整个辽东。 是夜,月白风清。 李翊披着寒霜,走出帐外,眺望辽水。 “……君侯在想什么?” 徐庶自身后走出来,手里拿着一件裘衣,替李翊披在身上。 李翊也不回头,只将裘衣紧了紧,长叹一声: “我只是在担心此次平辽事宜罢了。” “……哦?莫非君侯对这场战事没有信心?”徐庶问。 李翊眼波流转,眸光停驻在徐庶身上,轻轻一笑: “自吾随刘将军举义起兵以来,历战数十,未尝自疑。” “然公孙度非庸常之辈,恐此役有变耳。” 长夜漫漫,徐庶也被李翊这话勾起了好奇心,接着问: “君侯所虑者,莫非是公孙度弃城而走?” 李翊点了点头,对徐庶赞叹道: “元直慧眼,洞若观火。” “实不相瞒,吾自渤海起兵以来,不忧贼攻,但恐贼走耳。” “若公孙度守辽东以拒我大军,虽百万不足惧也。” “然彼若焚襄平城,望东而逃。” “则我大军来此,徒劳无功,叫我无颜回去见刘将军。” 李翊不是怕打不赢公孙度,而是怕公孙度自己害怕跑了。 现在的李翊,遇上了拿破仑征俄国的困境。 如果公孙度也像毛子那样,一把火烧了莫斯科,坚壁清野。 然后润到高句骊、扶余人那里去。 那绝对是一招妙手,也是李翊最不想看到的局面。 因为李翊此次作战的目标,就是擒拿公孙度这个“东北王”。 他一死,辽东诸郡传檄可定。 怕就怕他当个润人,跑到其他地方去躲起来。 而李翊大军远至辽东,断绝补给,也没办法一直待在这里。 等李翊一走,他马上就能够利用多年的家底,实现“复国”。 徐庶听完李翊的担忧,乃出言安慰他说道: “夫惟达者,方能够审时度势,度彼量己。” “故可捐小利以图全胜。” “公孙度据辽东久矣,矜功恃众,目翳于骄。” “以吾观之,其智弗逮于此。” “若弃襄平,是毁数年之基业。” “度必不为此事也。” “且度以我悬军远征,馈运难继。” “故其一不弃城堑,二不舍辽民。” “必竭辽东之甲,以抗我王师耳。” 徐庶有条不紊地为李翊分析,认定公孙度绝对不会润走。 李翊听罢,大喜过望,执徐庶手谢道: “元直之言,真令我如拂高天之云翳,仰日月之光辉耳。” “若公孙度不弃城而走,必被我所擒!” 在徐庶安慰之下,李翊信心大振。 于次日,命人宰杀牛羊,大飨军士。 然后命吕布、马超为先锋,入辽遂下寨。 公孙度得知李翊拒绝和谈,当下也尽起辽东之兵,又会诸部长老之兵。 更遣高句骊、扶余人驱兵相助。 总计五、六万步骑。 公孙度命韩忠、柳毅为将,率数万大军,去守辽遂。 临行前,又叮嘱二人说道: “……李翊若来攻,且休与之交战。” “彼千里而来,粮草不继,难以久持。” “待彼粮尽,自然退却。” “等他退时,我却出奇兵击之,李翊可擒也。” 面对久负盛名的李翊,公孙度也是丝毫不敢怠慢。 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做足准备,要挫一挫这位刘营兵神的锐气。 打破李翊不可战胜的神话。 柳毅、韩忠既领重任,即率大军来辽遂拒敌。 在辽遂城外挖出堑壕,长达二十余里。 也依照公孙度的吩咐,果然坚壁高垒,不肯出战。 李翊至堑壕处,命人探听辽遂兵马,答曰有五、六万。 为安抚军心,李翊乃筑高楼,登高持镜眺望。 少时,下楼谓众将道: “敌军虽众,然多为外域兵,必不为公孙度死战。” “至于辽东土人军马,以我观之,所能战者,不过五千。” “可堪精锐者,不过三百。” “愿诸公勿疑。” 意思是,李翊认为公孙度虽出动了数万兵马。 但真正有战斗力的,就只有那么五千人。 而战斗力比较强的,也就三百人而已。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