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蹋顿以帮助袁氏收复失地为由,发兵攻打渔阳郡。 乌桓人对渔阳是有一定影响力的,这里生活着大量的乌桓人。 不过对渔阳郡掌控力最强的,还是刘虞旧部鲜于辅。 早在公孙瓒杀害刘虞之后,鲜于辅便纠集了本郡兵马,与燕国豪强阎柔、袁绍部将麴义、峭王苏仆延,乃至鲜卑人联合。 共计十万兵马,于鲍丘大破公孙瓒,斩敌两万余人。 自那以后,幽州的代郡、广阳郡、上谷郡、右北平郡纷纷起兵,揭竿而起,脱离了公孙瓒的掌控。 即便到了袁绍统一幽州后,依然赋予了这些郡县高度的“自治权”。 因为幽州太穷苦了,若是把它们给直辖了,袁绍每年得倒贴不少钱进去。 索性干脆让他们自治,只要不捣乱,允许你们在那里爱干嘛干嘛。 所有直到现在,幽州北部诸郡依然是相对独立的状态。 鲜于辅因大破公孙瓒,在渔阳颇有民望。 于是在属下官民推重之下,代行太守之事。 鲜于辅很快收到了蹋顿攻打渔阳的消息,即召众人议事。 “渔阳穷苦,孤地难守,诸公以为该投何处?” 或有人谏曰: “时雄杰并起,世人莫知所从。” “以吾观之,终能定天下者,必刘备也。” “今刘备命李翊为冀州牧,代行河北之事。” “李翊早晚对幽州动兵,宜速归命,必不失封侯之位。” 鲜于辅从其言,即率渔阳本部五千郡兵南下,往渤海去投李翊了。 与此同时, 位于渔阳南部,同样毗邻渤海郡的燕国,也就是广阳郡。 此时的广阳老大正是一同参与过讨伐公孙瓒的阎柔。 他是燕国豪强出身,因杀了乌桓校尉邢举,故取而代之。 现在的他也在考虑何去何从。 目今北方局势大变,幽州乱成了一锅粥。 随着二袁儿的战败,东逃乌桓。 阎柔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也决定率领本郡全部兵马,向南投渤海去。 就在正月二十日这天, 章武太守徐晃,突然之间便在北方见到了大量人马。 少说数万之众。 一面差人探清楚情况,一面又将这则消息迅速汇报给李翊。 李翊亲自赶赴章武迎接。 原来这数万人马,分作三路。 一路是煽动幽州郡县叛乱的张南、焦触。 一路是渔阳豪强,代行太守事的鲜于辅。 一路是广阳豪强,自领乌桓校尉的阎柔。 这三路兵马,合计三万人众。 虽来自不同地域,但目的都只有一个—— “弃暗投明,誓死追随刘将军匡扶汉室!” 当然了,这只是他们喊得口号而已。 内心真实的想法还是升官加爵,使后半生饱享荣华富贵。 李翊乃一一接见。 同时上奏刘备,请他为众人加官进爵。 拜焦触为幽州牧,张南为镇北将军。 命鲜于辅为渔阳太守,拜建忠将军,同时却又令他督幽州六郡军务。 这显然是为了制衡焦触这个幽州牧。 至于阎柔,则封其为护乌桓校尉。 所谓护乌桓校尉,就是专门管理幽燕一带少数民族事务的武官。 它不受幽州刺史管辖,两人各自行使的权力也不尽相同。 通过这一轮封赏,其实也能看出来。 幽州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政治环境,使得它连设置的官员都十分复杂。 权力分配也不像其他郡县那边简单粗暴。 像李翊的冀州, 他就是冀州牧,绝对的一把手,总督全州军政。 哪似幽州这般,一堆手握大权的官员,没个说一不二拍板人。 既招降了张南、焦触、阎柔、鲜于辅等一众带资进组的武将。 李翊便有了北上征讨乌桓的打算。 但这个打算毫无疑问招到了手下人的全部反对。 章武太守徐晃谏曰: “目今冀州初定,人心躁动,不宜大动兵戈。” “况幽州诸郡尚未平定,怎可使大军远赴辽东,劳民伤财?” 张辽亦谏道: “冀州拥护袁氏者极多,非一两年所能定也。” “使君若出冀州,内部必生叛乱。” “乌桓人近两年虽然强盛,但未必能至冀州来。” “以某之见,只宜缓图,不可急取。” 李翊乃道: “两位将军所言,皆非善论。” “吾在冀州各郡皆屯有重兵,遣心腹之人守御。” “纵吾离去,有不安分者,也未必敢轻动。” “而乌桓人,盘踞辽地已久。” “今联合袁氏,收拢人心,席卷各地,诚为大患。” “若不早图,北方终不能定。” 李翊的意思也很明确,长痛不如短痛。 反正乌桓人问题迟早要解决,为什么不现在解决? 至于张辽、徐晃提到的一系列问题。 李翊都有着手准备,在冀州留足兵马,遣心腹之人守御,就掀不起大叛乱来。 “况云长领青州牧事,万一冀州有变,青州之兵旦日可至。” “诸公又何疑焉?” 冀州就算真出了差池,关羽还可以从青州赶来擦屁股。 所以政局稳定事宜,并不在李翊的考虑范围之内。 相反,众人提到的冀州仍然心向袁氏的人,才是李翊真正要慎重处理的。 二袁儿在北方还有一定影响,如今又得了乌桓兵相助。 他们完全可以同时发动武力与舆论的双重攻势,以此来动摇李翊在北方的统治。 基于此,李翊才更要快速解决掉这个隐患。 “若将冀州兵留守,使君更以何处兵马征讨乌桓?” 陈到出声询问。 但在问出口的一瞬,目光却又不自觉地落在了新投的张南、焦触等人身上。 这帮幽州武将,足足带来了三万多人。 是一支绝对的生力军。 李翊该不会是想用他们来征讨乌桓人罢? 谁料李翊对张南、焦触这两位兵马最多的将军说道: “汝二人可先率兵回幽州守土,等吾大军到来,再作打算。” 此言一出,包括张南、焦触二人在内的众人皆是一惊。 暗想他们初次投靠,正打算建功立业报效刘将军,结果李翊居然放着白给的劳动力不要。 把他们遣送回了幽州,何也? “……喏。” 张南、焦触虽不解李翊的用意,但既是命令,二人也只好遵从。 李翊又对阎柔、鲜于辅说道: “两位将军生在幽州,又多于乌桓、鲜卑等异族交往。” “吾若要平辽地,不可无有向导译官也。” “汝二人可随我同去征乌桓。” “……遵命!!” 阎柔、鲜于辅拱手领命。 但一面又暗想,他两人手中的兵马加起来还不到一万。 李翊该不会想用这点人,就去挑战袁氏与乌桓兵的联军吧? “……取纸笔来。” 李翊命甄尧将笔墨取来,他亲自捏写了三道军令。 这三道军令,分别发往四处。 一处是并州马超,令他率本部马家儿郎赴渤海参战。 一处是张绣,令他率凉州铁骑赶赴渤海一同参战。 一处是汝南吕布,令他率本部军马也来渤海参战。 李翊这三道军令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召集的都是“骑兵部队”。 因为辽东苦寒,若是用步兵,光行军营旅就能死一半的人。 所以只能用骑兵。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