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冀州是袁氏最宝贵的财产,也是曹刘争夺河北,注定要抢的头破血流的地盘。 按《后汉书》记载,冀州截止到永和五年时,保底人口在八百万以上。 虽然中间受黄巾之乱影响遭受了一波人口流动。 但考虑到袁绍出任冀州牧后,政局相对稳定,又收编了大量黑山人口。 所以冀州的人口数量依然属于汉末顶尖。 得冀州者,即得北方。 曹操不遗余力的与袁氏血战,是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最后只堪堪得到冀州两郡之地的。 “此意断断不可行!” “刘玄德已得了青州,吾兵锋所指,才堪堪占了上党一郡而已。” “今吾大兵围至魏郡、赵国,岂可只图此二地耶?” 曹操言辞激烈,脖颈通红,鲜少这般激动。 只因李翊的条件太过苛刻,曹操实在无法接受。 可李翊亦是政场老手,面对曹操的大发雷霆没有丝毫畏怯,依旧面如止水。 “这就是我徐州的底线,曹公可审度之。” “只是如今袁尚未灭,自被吾破之后,在冀州北整顿军马。” “又闻袁熙亦在幽州动员人马,不时南下。” “届时,只恐曹公连魏郡、赵地也不得了。” 曹操听出李翊威胁之意,唇角露出一抹冷笑: “任其袁儿自来,吾自提兵抵御!” 曹操也不是被吓大的,袁尚、袁熙就算真的来了,又不是只威胁他曹操一家。 李翊这路军马也会受到影响。 到时候只会拖延冀州抢占的时间罢了。 曹操相信,以李翊之聪明才智,可得不会放任二袁儿恢复对冀州的掌控。 这只是他的虚张声势,漫天要价罢了。 “既如此,翊便没什么好谈的了!” “告辞!” 李翊一挥袍袖,愤然离席。 曹操一怔,正欲出声拦阻。 但犹豫一下,还是将心一狠,忍住了没有开口。 他自己也暗忖李翊莫不是刚刚不是在虚张声势? 他是真打算要这么多地? 李翊虚张声势是真,离席也是真。 他自己也清楚,索要了大半个冀州,老曹肯定找自己拼命。 现在袁氏还没摆平,遇上个鱼死网破的曹操,那是绝对划不来的。 所以最终还是决定用谈判来解决冀州问题。 李翊这些年也接见了不少外州官员,跟形形色色的人物打交道。 他深谙谈判的技巧,也知道如何从曹操这样的政治老手中攫取到最大的利益。 愤然离席,不过是佯作谈判破裂罢了。 只要两边没有兵戎相见,就还有回旋的余地。 反正邺城现在还围着,不谈判也是干耗,并不耽误事儿。 李翊一经回到大营,许攸即上来问情况如何。 李翊摇了摇头,“谈判过程甚不理想。” 嘶…… 许攸倒吸口凉气,捋着胡须,言道: “孟德此人,吾与之甚为熟识。” “彼先进取魏地,而不除并州之患,便是对冀州势在必得。” “其必不会只图魏郡、赵国两地而止。” 李翊点了点头,负手道: “吾亦知此理,然凡谈判之事,不可先露底细。” “若使其知我底线,必漫天要价。” “吾故作强硬,只为谋得更多地盘。” 许攸又问: “未知君底线是多少?” 李翊眉梢微微一扬,环顾左右,在许攸耳边小声说道: “此为军国大事,本不该向太多人泄露。” “只是子远乃我挚友,又为我心腹之士。” “吾只向君言,君切勿泄露于他人。” 许攸当即拍着胸脯保证: “子玉还不了解愚兄为人吗?” “愚兄素有诚实郎君之号,君尽管直言。” “愚兄断不泄露于外。” “子玉若是能透个底,愚兄也好替子玉参谋参谋。” 李翊弯唇笑道: “吾素知子远为人矣!” 于是,在许攸耳边小声说道: “冀州之地,除赵国、魏地之外,常山、甘陵、巨鹿亦可让出。” 唔…… 许攸一怔,虽然已经知道了李翊的底线所在。 但这个谈判难度依然很高。 毕竟即便把常山、甘陵、巨鹿一并全让给曹操,曹操也只得了半个冀州而已。 也许有人会说,半个冀州就是五五分成了,曹操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没错,如果光看版图大小,曹操是得了半个冀州不假。 但你要从人口、经济角度看。 曹操真正得到的好地盘,只有甘陵国与魏郡。 而冀州东部的渤海郡、河间郡、北部的中山国都是人口大郡。 你要从地域上划分,刘备吃冀州东,曹操吃冀州西这很公平。 但冀州东部整体要比冀州西部富裕许多。 更别说冀州中部,同为人口大郡的安平郡,李翊也没有让出来。 不过话又说回来, 李翊给出来冀州划分的底线,又何尝不是曹操的底线呢? 因为曹操在谈判中处于弱势方,鱼死网破是两家都不想看到的局面。 所以在曹操的构想里,至少西部的半个冀州都得拿下。 而他额外希望得到的,则是中部的安平郡,以及北部的中山国。 又过两日, 曹操再次发出邀请,请李翊过去谈判。 李翊按时赴约,双方就谈判桌上再次展开了一次激烈的讨论。 但最终的结果依然不是很好, 李翊始终是咬着魏郡、赵国不肯放,只愿给这两块地。 谈判最终再次不欢而散。 又过三日, 第三次谈判接着进行,这一次李翊终于让步了。 表示愿意给出常山国,并表示这已经是他最后的底线了。 但李翊所给出的“底线”,距离曹操心目中的底线依然差之甚远。 所以第三次谈判,依旧是不欢而散。 不过曹操敏锐的注意到,后两次谈判,李翊都把许攸带在了身边。 曹操心里暗忖: “许攸乃吾之旧友,今与李翊出则同舆,何不求他相助?” 于是,将这个想法告诉了手下人。 程昱当即分析建议道: “听闻此次李翊出兵河北,用许攸为谋士,多赖他出谋划策。” “今冀州分划大事,又将之带在身边,料其必受信赖重用。” “闻说此人视财如命,可于中做文章。” 曹操抚掌笑道: “吾亦知许子远爱财,可速备钱帛,与我亲善。” 众从其言,即备了一车财物。 于夜晚时分,密遣人送至许攸处。 曹使一见着许攸,便将财物送上。 许攸两眼放光,忙道: “……这、这、这如何使得,孟德实在太过客气了!” 于是阴请曹使入了自己营帐。 曹使一进账,就直接开门见山说道: “曹公遣我来,一是想向老友表达思念。” “二是有难处,想请老友帮忙。” 许攸忙问,“什么忙?” 曹使说道: “今冀州会谈,已近半月,仍未有果。” “盖因李郯侯漫天要价,不肯妥协之故耳。” “曹公断不能接受死伤无数将士,却仅得常山、魏郡、赵国三地而已。” 许攸闻言,亦忍不住叹了口气。 “……是啊,纵我非曹营中人,然李子玉此举未免过于强横。” “任谁都不能接受这条件。” 曹使见此,趁势说道: “故曹公遣我来,便是想请教许先生。” “许先生乃李郯侯心腹谋士,每日随他出入左右。” “……定然知道些内情。” “……这个嘛。” 许攸面露为难之色,摇了摇头。 “吾虽知些许内情,然此等大事,攸亦不敢擅自泄露。” 曹使见许攸没有马上拒绝自己,便知道有戏,连忙说道: “曹公思念先生久矣,常想请许先生过去。” “只是许先生已在刘将军处谋得高位,曹公每念于此,常扼腕叹息。” “今虽不能再尽君臣之义,然亦可全好友之谊。” “若许先生肯帮衬一二,曹公定不忘先生今日之恩情。”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