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却说徐州军自官渡胜后,班师回徐州休养了小半年。 恰逢袁绍在黎阳已经纠集好了大军,誓要再与河南一决雌雄。 比之上一次只能选择相持不同,李翊这次力主与袁绍打大决战。 只因此前河北势大,河南军须避其锋芒。 然这一次,有了官渡大胜,河南军士气高涨,人人欲要厮杀。 反观河北军,自官渡败后,人心不宁,躁动不安。 虽然袁绍凭借雄厚的实力,又组建好了不输于官渡人数的兵力。 但其战力已经远远比不得官渡时期。 故纵使袁绍不再图南下,李翊也要伺机寻求决战。 只有歼灭了袁绍主力,河南才真正有机会染指河北。 刘备这边共起马步军一万五千人,另征调五万民夫,供给粮草。 大军一路行至陈地。 自迁都陈县以来,陈国已除国治郡,改为陈郡。 作为朝廷中枢,它更像是一个“联合国”,专门用于列强开会。 此次会盟诸军,亦选在了陈国。 也当是定期朝拜天子了。 大军停驻在陈国约莫两日,曹操亦领马步军一万五千人到。 两位领袖各自会晤,叙了叙旧。 但大军并未着急出发,仍在陈郡停驻了数日。 未久, 吕布领并州军三千人至,张绣提凉州军三千人参战。 吕布一经接到传令,几乎是马不停蹄地就赶来了。 因为纵是陈宫,也能看出来,袁氏已经是强弩之末了。 此时攻守易型,再不参战,那他们就连一口汤都喝不到了。 故一向主张保存实力的陈宫,此次也是力荐吕布北上,协助朝廷征讨“反贼”袁绍。 吕布本就不喜袁绍,兼之自己又是朝廷命官,自是巴不得过来参战。 待会合并、凉二州的军马后,河南盟军的数量已扩充至三万六千人。 兵不在多,在精。 曹操、刘备虽然各自只带了一万五千人,但都是本土最能打的军士。 而李翊所拉进来的吕布、张绣,他们麾下的部曲,亦属汉末顶尖。 主打一个短小精悍。 但这还不够, 在得到公孙续的幽州铁骑之后,其实河南的骑兵优势与河北相差已经不是很大了。 但两军交战,一般是不会来骑兵来对骑兵的。 尤其听说袁绍已经拉到了匈奴军参战,北方游牧最擅骑射拉扯。 可谓是步兵的噩梦。 所以在大战开始之前,如何歼灭掉袁绍的骑兵部队。 也是李翊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一般来讲,都是用步兵来反制骑兵。 但这非常吃技术操作,因为袁绍也不是傻子。 如果人家看着你摆好了阵势,肯定不会拿骑兵过来冲你。 所以李翊定下的作战计划,就是主动卖一个破绽给袁绍。 祭出一支敢死队,他们必须是装备精良的精锐部队,并且袁绍也要知道它是一支精锐部队。 还要让袁绍笃信,用骑兵能够吃掉这支精锐部队。 那么问题来了, 有谁麾下的部曲装备精良,战力出众,最重要的是敢主动去“送死”呢? 最后一条是最关键的,因为李翊如果强迫一个不愿意去的人去,那最终效果肯定适得其反。 必须得是他主动请缨,敢去“赴死”的。 李翊仍旧总督河南军事,即召各阵营将领来大堂商议。 当李翊把计划说出来之后,果不其然,诸将请战的情绪并不高。 倒不是说大家全都怕死。 而是这一战,他们是有机会正常取胜的。 大家都期待着斩将立功,封侯拜将。 将来荣妻荫子,享福快活。 谁会去当那个送死的“冤大头”? 尤其各部将领麾下的子弟兵大多是老乡宗族,谁又舍得送他们去赴死? 在这个时代想谈牺牲精神,是十分困难的。 更别说诸将还分别来自不同的阵营,本就各怀心思。 李翊目光逡巡一圈,见众人意兴阑珊,便语重心长地说道: “袁绍得收英雄之谋,雄踞河朔,视霸王易于覆手。” “当此之时,不可不谓无敌于天下。” “我河南畏其锋芒久矣。” “今日会集诸公于此,正欲扭转此局。” “此战之后,攻守之势将易,河北之地可期也。” “旧时高祖曾数败于项羽,终于垓下一战功成。” “若此战能克袁绍,则韩信之功可成也。” 李翊背着手,慷慨激昂地演说着。 “天下风起云涌,正是英雄用武之时。” “诸位皆乃四方名将,依吾观之,天下英雄齐聚亦不过如此而已。” “今欲破袁绍主力,需一队敢死之士。” “若尔等愿为朝廷分忧,此战当属头功!” 李翊的话语掷地有声的落在大堂内。 每一个人的脸色都微微发生变动。 这时,一将昂首挺胸走了出来。 声如巨钟,振聋发聩。 “末将愿为先登士,为朝廷斩将立功!” 众视之,乃张郃也。 张郃的主动请缨,是令所有人都想不到的。 要知道,他可是河北名将,袁绍旧臣啊。 本身出现在这里就挺意外。 谁能想到竟会是他主动站出来,接下这最为危险的任务? 所谓枪打出头鸟,有人看热闹,有人默不作声。 也有人出言嘲讽: “张郃乃是袁绍旧将,今麾下部众不在少。” “若两军交战,临阵倒戈,则我军将陷万劫不复。” “大都督切不可令张郃为前部!” 言讫,立马有人出声应和。 “末将附议!” “末将附议!” 就连孔融都忍不住走到李翊身边,劝道: “……先生,张郃初降,其心难测。” “不可冒然委以重任,万一有变,则河南军士俱为袁绍所害也。” 大伙儿不相信张郃其实很好理解。 毕竟他是一位降将。 你一个降将不低调也就罢了,怎么敢在这种会议上站出来抢风头? 尤其打的还是你的旧主。 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敏感的事情。 但凡有一点政治嗅觉的人,都不可能站出来。 不过李翊倒是对张郃的主动请缨感到非常高兴。 “……善!吾素闻张将军麾下有一支大戟士,坚韧善战。” “未知将军有多少人?” 张郃不假思索答,“八百人众。” “可以出战否?”李翊又问。 “时刻准备着,只待都督一声令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张郃向李翊抱腕一礼,朗声说道。 “壮哉!” “张将军勇气可嘉,来人!赐酒。” 李翊大喜,即命人赐酒。 张郃谢过,举碗一饮而尽。 这种当着诸将的面赐酒,是一种至高的荣誉。 李翊此举自是为了嘉奖张郃,又对众人解释道: “张将军已经弃暗投明,归顺朝廷。” “今主动请缨,诸公又何疑焉?” “况张将军久战河北,对此地可谓轻车熟路,对贼军亦是了如指掌。” “依吾看来,诸公并无有如张将军者。” 李翊对张郃予以了极高的评价。 虽然更多是为了表扬,激励,但也算实事求是。 因为张郃跟随袁绍时,本就打过一次河北,对那里的地段熟。 如今归顺河南,无非就是再打一次河北,二刷副本罢了。 张郃也知道这是一次表明心迹的好机会,趁势一拱手,大声说道: “大丈夫生于天地间,不识其主而事之,是无智也。” “旧时张郃未能逢明主,今既已归顺朝廷,自当肝脑涂地,为社稷赴死。” “张郃不才,愿为反袁先锋,尽诛河北反贼!!” 唔…… 诸将无不面色一变,张郃都把话说到这个份儿上了,大家自然没什么好怀疑的了。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