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士人圈子也有自己的鄙视链,许攸这个南阳人肯定是不会被河北人接受的。 所以摆在许攸面前就只有两个选项。 要么跟郭图、辛评他们全力拥戴大公子袁谭,成了大家一起享富贵。 要么你就全程看戏,但将来袁谭上位了,跟你不会对你这个当初袖手旁观的人有好感。 若是袁尚上位,那人家也不会用你这个河南人。 可以说,虽看似是两个选项,但许攸却没得选。 啐! 许攸一咬牙,只犹豫了片刻,便做出决定。 “……罢,愿从君言!” 郭图见许攸同意上船,顿时大喜,即邀辛评过来共同议事。 “今沮授罢权,田丰下狱,正是我等上位之时。” “只是袁公身体似出了状况,恐不利于我等接下来的行事。” 郭图将目前的状况,分析给许攸、辛评两人听。 言讫,郭图又看向这个新加入的成员,道: “许兄一向足智多谋,又与袁公关系密切。” “今欲使许兄前去探望袁公,观其身体如何。” “不知许兄愿往否?” 郭图立马显露自己招许攸进来的真实目的。 许攸也不计较,既然上了船,就没有退路了。 一捋颔下胡须,认真分析道: “袁公今日胜了一场,不着急消化战果,仍旧令淳于琼乘胜追之。” “如此迫切,想来袁公身子确实大不如前。” 辛评则道: “只凭我等在此分析,并无用处。” “还须许兄亲自走一趟,探明情况,我等才好提前做准备。” 许攸点了点头,同意了两人的请求。 既然进来了,就先献一份投名状罢! “我以献策为由,谒见袁公。” “若袁公亲征,便证明其身体无恙,若另使人前往,则证明其身体有恙。” “如此便能探明袁公身体状况。” 微微一顿,又补充道,“此外,袁公若是用我之谋,也是变相打击河北士人。” “……此为一石二鸟,一举两得计也。” 郭图、辛评闻言大喜,即让许攸快去快回。 许攸遂趁夜去见袁绍,待下人通禀过后,方一入帐。 人报前去追击曹刘联军的淳于琼已经回来了。 “战况如何?” 袁绍急忙问。 “……淳于将军不慎中了埋伏,被打得大败,狼狈而回。” 果不出众人所料,曹刘早有准备,淳于琼此去追击并未讨得半点便宜。 “唉!” 袁绍叹口气,颓然坐在榻上。 这个结果,其实他心中早有预料。 只是之前一直在自己骗自己,觉得淳于琼此战能赢罢了。 许攸见此,乃躬身上前,一边为袁绍倒水,一边小心翼翼地说道: “主公不必着急,今我大军足有十万之众,曹刘之辈不过负隅顽抗耳。” “主公收纳河南之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罢了。” 许攸知道袁绍的脾气,耳根子软,先说两句好话把他哄高兴了,才敢进言献策。 袁绍喝了一杯水,缓缓道: “子远这么晚了不去睡觉,找孤何事?” 许攸眼珠子骨碌碌一转,温声道: “今主公亲临战场,打得曹刘联军丢盔弃甲,仓皇逃窜,大振我河北军威。” “……诶,只是曹操、刘备也由此潜身于寨内,不敢出战了。” “曹刘备战了数年时间,工事建筑,檑木滚石,一应俱全。” “愚以为,我军欲取胜,不可急于一二日之功。” 许攸循循善诱,慢慢开导袁绍。 淳于琼今晚的战败,也让袁绍知道曹刘已经做好了准备,短时间内他就是不可能拿下河南。 “……嗯。”袁绍终于松口,“我大军俱屯于官渡,仅军粮所耗,便日费五千石,一月下来便是十五万石粮食。” “中途算上从邺城运往过来的损耗,我军也不能在此地经年日月的久持。” 人多唯一的坏处就是嘴也跟着多了起来。 袁绍这十一万大军的口粮供应,即使财大气粗如他,也经不起年年造。 曹刘虽然人少,但耗的粮食也少。 而且人家是本土作战,离大本营近,补给线很短,路途损耗不大。 两项数据怼下来,袁军的粮秣优势,其实已经被河南抹平了。 所以真要玩儿持久战,河南方面此时还真不虚袁绍。 更别说袁绍所打下来的兖州领土,百姓早就被曹操给迁到内地去了。 等于袁绍甚至没办法消化这些土地,将之转化为自己的收益。 “河南兵虽然果劲,然我北兵毕竟人数众多。” 许攸慢条斯理地分析,“只要以我之优势,攻敌之劣势,则河南可定,曹刘可擒也。” “子远有何高见,快说!” 袁绍腾得一下起身,连忙问。 “今日交战之时,先登死士大发神威,此为我军唯二精锐的部曲。” 另一支精锐的部曲,是大戟士军。 但这支军队是袁绍的亲卫,一般不会拉到前线战场上去。 而且袁军是进攻方,大戟士军作为重甲步兵,却是以防守著称。 并不适合用来冲锋陷阵。 所以,袁绍真正能用的精锐,就只有先登营了。 “既然曹刘坚守不战,据寨而守,我等不妨在寨前筑起土山。” “可命先登死士并军中其余长臂善射的弓弩手,俱登山上,居高临下。” “然后以箭射之,专猎寨中军人。” “若曹操、刘备若弃此而去,我等便得此隘口。” “若不弃去,便只能出战,攻我土山。” “届时,袁公自领大军,与山上守军前后夹击,成掎角之势。” “曹刘联军焉能是我军正面敌手?” “诚如是,颍川可得,下邳可破矣!” 许攸此计,也是发挥了河北军的长处,用以攻河南军的短处。 那就是人数碾压。 你河南单兵作战能力不是很强吗? 那咱就逼你出来打集团军作战。 毕竟河南军士再强,也不至于说每个人都能完全吊打河北军士。 况真正的大军团作战,比的是势,而不是勇。 而河北军在这方面无疑是要远胜于河南军的。 袁绍闻言大喜,即纳许攸之计策。 次日,一大早。 袁绍亲自于寨内选拨精壮军人,命其各执铁锹土坦,齐来官渡大寨,垒土成山。 寨内军士见袁军公然在自己眼前,堆筑土山,不由大怒,皆骂袁军欺人太甚。 于是,将之报到夏侯惇大营处。 夏侯惇暗想袁军弓弩手如此强势,若使其于寨外筑起土山,居高而射,将士们如何守寨? 于是点了五百军士,绰枪上马,亲自带人冲突出去,欲要截杀袁军的垒土军人。 袁军早有准备,先登死士提前架好弓弩。 扼守在咽喉要处,对准夏侯惇军便射。 一时间,箭如雨下。 夏侯惇冲不过去,只得退回本寨。 如此,十日之内,袁军在官渡大寨外筑成土山五十余座。 每座土山上,都立有高橹,每山分拨两百名先登死士。 另选长臂善射的弓弩手辅之,齐登土山高顶,瞄准寨中军士,张弓列弩便往里射。 河南军皆惊,皆盯着遮箭牌守御,不敢露头。 或有走得晚,躲避不及时的,被一箭射死。 于是,袁军每日便在山上射箭。 不求全歼,但求震慑。 放眼天下诸侯,也就袁绍这般财大气粗,敢将弓箭弩矢这般造。 由此,约莫过了五日。 只要土山上一声梆子响处,山顶立马箭如雨下,点滴在联军寨内。 河南军士皆是大惧,全都蒙楯伏地,躲避箭雨。 袁军见此,纷纷呐喊嘲笑。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