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一面休整军士,一面派人前往邺城催督粮草。 审配那边很快将粮食发了过来,袁绍既得粮草,先命一军至官渡处屯驻。 随后自己引大军赶上。 时值袁绍将要发兵,田丰却出来谏言道: “先前失了颜良、文丑,三军震动。” “足以证明我河北军士不如河南军士果劲。” “连番挫动,士气低迷。” “今且宜静守以待天时,不可妄兴大兵,恐有不利。” 逄纪叱道: “主公兴仁义之师,田丰何得出此不详之语?” 田丰与沮授皆是消耗派的,先前沮授已经被袁绍削了兵权。 而田丰本人要比沮授更加刚硬,虽明知袁绍已经对自己不悦,但还是要进言劝说: “我军虽众,而勇猛不及彼军。” “彼军虽精,而粮草不如我军。” “彼军无粮,利在急战,我军有粮,宜且缓守。” “若能旷以日月,则彼军不战自败矣!” 要知道,曹刘已经主动放弃了黄河以南,官渡以北的地区。 这些地区大部分人口虽被迁走,但却能够作为战区被袁氏使用。 田丰的意思,就是希望袁绍将曹刘主动放弃的土地给消化了。 失去土地的是他们,真正该急的,要来进攻的,也该是他们。 但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虽然袁绍连失两员大将,但从整体战线上来看,却是在不断推进的。 所以任谁站在袁绍的视角来看,都是希望尽快扩大战果的。 袁绍怒叱田丰道: “先前沮授慢我军心,汝安敢又如此!” 于是命人将田丰锁了,打入狱内,待他扫平河南之后,再一并处理沮授、田丰。 于是下令,将剩下十一万大军,尽数发往至官渡前线。 至官渡后,分东西南北,周围安营。 细作探报虚实,将消息传回曹营。 时曹操已领兵赶至夏侯惇大营处,夏侯惇的军营扎在了最前线,与关羽的大营并头挨着。 两边都派出了心腹之将,至最前线据守,为的就是表明自己抗战到底的决心。 曹操闻说袁绍领十一万大军到来,震惊不已,忙差人问: “玄德来了没有?” 虽然赶过来前,曹操稳如老狗,但当真正赶到前线见着袁绍大军后,内心还是很慌的。 少时,人报刘备已经领军赶来支援了。 曹操这才宽心,即领了麾下文武,邀刘备过来商议军事。 常言道,一力降十会。 任凭河南军有多勇猛,曹操、刘备有多明略。 但有一个现实,是不能忽略的。 那就是袁绍有十一万人,整整十一万的可战之兵。 每一个人都能投入到战场中来。 曹操有一万人,刘备有一万人,李翊从青州带过来一万人。 总计是三万人。 须注意的是, 不论是袁绍的十一万人,还是曹刘的三万人,都仅仅只是官渡前线的对峙人数。 并不是两边只能动员出这么多人。 袁绍大举南下,分兵占据了其他郡县,以及本土留守的兵马,少说还有二十万可动员之众。 而曹操、刘备除了官渡前线外,各自都还有几万人在据守要紧之处。 刘备的兵马要比曹操更多,但他刚打下青州,拉长了纵深,也不得不留人镇守。 当听闻袁绍仅在官渡一县,便带了足足十一万人过来时。 不论是曹兵还是刘兵,都深感震惊,不少人更是面露惧色。 道理也很简单,若袁绍官渡一县都能动员这么多人,那袁绍能在其他地方动员多少人? 这场仗,他们真的能打赢吗? 底层士兵只管吃饭杀敌,一应军事机密皆是不知。 真正该担忧这个问题的,是曹营、刘营的军事高层。 “据可靠消息,袁绍带来官渡的人马,足有十一万之众。” 曹操眉宇间一川不平,怀着沉重的心情将这个消息告知众人。 “吾自幼与袁绍相识,知袁绍做事,向来是不达目的不罢休。” “今斩了他两员大将,他便举大军过来亲自报仇。” “如曹某所料不错,袁绍的主力都在这里了。” 言外之意,击败这十一万人,就能扭转攻守形势。 现在曹刘都属于被摁着打,不就是为了避开袁绍的锋芒吗? 把战线退至官渡来,缩短自家补给线,拉长袁绍补给线。 显然,河南方面早就做好了持久战的准备。 但拉长袁军战线只是权宜之计,靠这种方式便想要缩短两地的生产力差距,仍是不现实的。 李翊身为河南谋主,出来发表自己的意见。 “绍军虽多,不足惧也。” “我军俱是精锐之士,无不能够以一当十。” “故我军利在急战,倘若迁延日月,粮草不敷,事可忧矣。”刘备出声帮腔道: “子玉所言正合吾意。” “我军虽已退至官渡,然我徐州之粮秣,自下邳走水路运至官渡,仍有不小损耗。” “拖延下去,未必能够耗死袁军。” 徐州这几年好不容易攒了点家底,此战全用上了。 如果不是要修邗沟河道与芍陂渠,徐州还能攒更多粮食。 但水利工事的修建,确确实实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现在并未到火烧眉毛时刻,所以徐州并未大量动员兵力。 故不论是广陵还是淮南,那里的民众虽有受战事波及影响,但不至于严重危害到农事。 也就是说, 只要官渡这边坚持的够久,等到丰收时,又能有一批新的粮食运来。 曹操开口说道: “袁绍既然亲自领兵来,先试试其主力军士的成色。” 刘备从其言,各点了些人马,传令军将鼓噪而进。 主动来攻袁绍大营。 袁绍亲领大军过来迎,两边排成阵势。 逄纪向袁绍谏言道: “主公,曹操、刘备兵少,今主动来攻,必然有诈!” 袁绍咬着牙,朗声说道: “吾既亲领大军至官渡,只愿临阵斗死于此,也绝不无功而返。” 于是命逄纪将先登营取来。 这支先登营最初由八百人组成,现今已被袁绍扩充至了两千人。 先登营最早由麴义带领,后因其功高震主,为袁绍所杀。 杀死麴义后,袁绍遂亲自统领该营,并将之扩编改良。 营内每名军士都配有有长刀、弓弩。 尤其是这弓弩,它是一种较难熟练掌握的兵器。 但先登营军士却个个善射,膂力过人,故这支先登营也是袁绍麾下一支异常精锐的部队。 之前决定北方归属的界桥之战,袁绍正是用这支先登营,击败了公孙瓒引以为傲的白马义从。 很快,先登儿郎被带了过来。 个个龙精虎猛,战意盎然。 据上次界桥之战时,已经过去九年了。 如今, 阵前再亮旧时剑,寒光凛凛似当年。 唯一不同的是,袁绍两鬓之间多了几处白发。 “诸位将士,尔等俱随孤征战多年。” “孤今日向尔等保证,官渡之地,是最后一战。” “打赢这场仗,天下再无纷争!” “我要让汝等卸甲归田,荣归故里,再不受兵事之累!” 众先登儿郎齐声道: “誓死追随大将军!” “誓死追随大将军!” “……” 善。 袁绍满意地点了点头,他的鼓动能力还是很强的。 见众先登士的战意都被自己调度起来了,袁绍即将之分成两队。 每队各一千人,分别伏于步兵编队之后,驻立于门旗之下。 随后,三通鼓罢,袁军阔步向前。 袁绍着金盔金甲,锦袍玉带,立马于阵前。 旌旗节钺,甚是严整。 心腹之将,韩猛、淳于琼分别护于袁绍左右。 袁绍催马向前,高声冲河南军喊话: “孤要曹操来阵前,与我答话。” 探马迅速将袁绍的话语传回阵中。 曹操知道袁绍恨自己,可如今两军对垒,自己若是不敢面对袁绍,便影响军心。 遂令前排士兵扯开门旗,曹操亲自催马出阵。 乐进、李典二将护在其身边,各持兵器,前后拥卫。 袁绍扬鞭指着曹操骂道: “曹操!孤待汝不薄,为何叛我?” 曹操乃答: “吾奉迎王驾于陈地,于天子之前,保奏汝为大将军。” “今谋反侵我河南领土,反指我为贼,何也?” 曹操如今也是官场老油子了,当然明白自己是绝对不能当着两军将士的面,承认他过去是袁绍的小弟。 好在这种东西没有明确的文书,大家只是心知肚明而已。 只要你咬死不承认,旁人确实拿你莫奈何。 袁绍嘴角微微翘起,露出一抹冷笑: “假使曹瞒你若是无孤,当死十次。” “汝虽托名汉司空,实为汉贼耳。” “罪恶弥天,甚于王莽、董卓之流远矣。” “今反诬人造反耶?” “谁不知曹瞒你滥杀无辜、忘恩负义、挟持天子、虐杀忠臣、盗窃王陵!”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