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今天下英雄惟玄德与操耳。 当曹操一字一顿说出这话时,刘备骤然变色。 其实曹操本人历史是很喜欢刘备的,在刘备投靠自己时,直接就给他表了左将军。 这比后来投靠曹操的关二爷还要高。 关二爷是封的偏将军,比老刘的左将军要低上足足有三级。 并且,在刘备投靠自己后,曹操与刘备是,“出则同舆,坐则同席。” 曹操对刘备已经不是单纯的喜欢了,而是极为看重。 在所有投靠曹操阵营的降将里面,刘备领到的是最高级别的待遇。 很多影视作品中,接受刘备投诚的曹操都演绎得很纠结。 理由就是曹操知道刘备是人杰,杀了他怕失去人心,不杀又怕养虎为患。 但历史上的曹操,其实对于刘备的到来是非常高兴的,并且他并没有担心过刘备会背叛自己。 因为带着队伍来投靠自己的群雄,刘备并不是第一个。 像于禁、乐进、张辽、李典、许褚这些人,他们都是有自己的队伍的。 乱世的兵大部分都是“私兵”,多为老乡或很多年的兄弟。 这种私募兵在特殊的时代,产生特殊的感情纽带,依附关系便无比坚固。 他们只听他们“大哥”的,就类似于关羽、张飞只听刘备的一样。 所以曹操明白,他只要控制住这帮“大哥”,自然就能控制住他们手下的小弟。 但曹操这个人骨子里又具有浪漫主义文人气质,太容易浪了。 青梅煮酒论英雄,就是曹操浪大发的结果,不小心说漏了嘴。 说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 这本质上是曹操文青病犯了,想要大放情怀。 但刘备是从刀尖上摸爬滚打了一辈子的人,一下子便看穿了曹操内心的真实想法。 你内心中居然拿我当英雄。 这也就意味着,甭管你现在对我有多好,你的内心深处原来是想杀我的。 最高领导人对自己的小弟说,咱俩是一个级别的。 这话要是放在太平盛世,小弟听了都得马上自杀。 毕竟领导都这么说了你还不死,难道你要逼领导亲自动手,不给双方留个体面? 在曹操说出这话后,刘备马上就开始想脱身之法了。 他怕自己不先动手,曹操就要动手了。 事实上曹操对刘备的感情就是这么复杂。 他亲眼看着这个从社会底层,一步步混到名满天下,不屈不挠的小兄弟,打心眼儿里还是佩服的。 曹操能意识到刘备的身上的价值,但刘备更加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价值。 彼时刘备寄人篱下,不得不脱筷,以保全自身。 而此时此刻,曹操、刘备各据淮南之地,拥兵数万,俱掌大权。 面对曹操的浪漫主义文人气质爆发,刘备眉色一正,朗声道: “我闻一山不容二虎,英雄也要忌人。” “昔日备为豫州牧时,走寿阳,见着孙策。” “此儿彼时年仅十四,血气方刚,勇烈过人,然见我来时,却避而求出。” “或有人问‘刘豫州何关君?’” “孙策对答说,‘不尔,英雄忌人。’” “即出,下东阶时,而吾从西阶上,但转顾视策之行步,殆不复前。” “今曹司空与备坐谈天下英雄,本初之徒,皆不足数也。” “若天下英雄只你我二人,何以能再次会面?” 刘备此话的意思,就是王不见王。 英雄也要忌人。 如果他与曹操真的是天下英雄的话,就不会同时出现在此地。 言外之意,天下之英雄只能有一个。 刘备虽未言明是谁,但意思却很明显。 现在的他,不同于历史上需要借雷避险。 而有资格底气,大放豪言,提出英雄忌人的话来。 “……哈哈哈。” 曹操闻言,抚须大笑。 “好,玄德此话说的甚好。” “而今天下纷乱,群雄并起,谁能够笑到最后。” “便让我们各显本领,拭目以待。” 话落,举起酒盏,起身向刘备敬酒。 刘备亦起身还礼,双方各自碰杯,一饮而尽。 “说回正事,曹司空知袁本初兴八十万大军南下否?”刘备出声问。 虽然袁绍此次只起了十五万大军,但邺城出色的情报系统,成功将之传播到了河南之地。 对外宣称说是有八十万大军。 为的就是加剧河南军民的恐慌。 “当务之急,还是先稳住内部局势。” 刘备正色提出的意见。 “袁绍一世之杰,前灭公孙将军时,撮冀州之众,威震河朔,名重天下。” “今拥有四州,民户百万,以强则无与比大,不可不慎。” 时有孔融在侧,每次刘备来陈地朝廷时,他都会跟着一起来觐见天子。 今见曹操、刘备提到袁绍,当即也忍不住发表自己的意见: “袁绍势大,士广民强,不可与战,只可与和。” 在孔融眼里,若真使河南、河北爆发战争,那一定是空前巨大的灾难。 这不符合养民之道,大损民力。 在孔融看来, 只要专心修养德政,河南便能够不费一兵一卒,使河北归附。 但此话,不论是曹营之人还是刘营之人都无法接受。 因为战争不是儿戏,为了备战河北战事,曹操、刘备这几年动员了全部的资源兵员。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哪能说叫停就叫停? 这边曹营文臣领袖的荀彧情绪尤为激动,立马反驳道: “袁绍并无可用之人,何必议和?” 孔融回答道: “袁绍部下如许攸、郭图、审配、逢纪皆智谋之士。” “田丰、沮授皆忠臣也。” “颜良、文丑勇冠三军。” “其余高览、张郃、淳于琼等俱世之名将。” “荀先生何以言袁绍无可用之人?” 荀彧牵唇笑道: “公所言之人,吾俱识之。” “绍兵虽多,而法不整。” ”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 “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 “此数人者,势不相容,必生内变。” “若许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许攸必为之变。” “至于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擒也。” “其余碌碌等辈,纵有百万,何足道哉!” 荀彧是在袁绍阵营待过的,所以他对袁绍阵营的每一个人物都十分了解。 田丰爱犯上,许攸性贪财,审配专横没脑子,逄纪执行力强却只听自己的。 犯上、专横、贪财、不听话, 这四个臭毛病,偏偏生在袁绍阵营最位高权重的四个人身上。 历史上的荀彧除了精准预判袁绍阵营人物的缺点外, 甚至还预料到了许攸可能会因为贪财,而被与他党争的人借题发作。 到时候许攸必然会叛变。 光这件事,荀彧就已经配得上王佐之才四字了。 “不错,吾与袁绍自幼相识,深知他为人。” 曹操这个袁绍发小对袁绍最有发言权,“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 “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 “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 “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 郭嘉也在侧说道: “袁本初虽有恩于民夷,然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 “多端寡要,好谋无决。” “智并不能济大事,不足为虑。” 整个曹营,包括荀彧、郭嘉、曹操本人在内,都将袁绍及他手下之人给贬低了一个遍。 难道他们真的如此轻视袁绍吗? 当然不是, 恰恰是因为袁绍过于强大,才不得不将之贬低,以提振自家军民的士气。 这是一种舆论宣传手法,极为重要。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