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公孙匹夫怎敢如此!” 袁绍气得吹胡子瞪眼儿。 他自起兵以来,还从未有过被人这般轻视。 以颜良、文丑、张郃等为首的河北将领,更是个个义愤填膺,主动请缨出战。 纷纷攘攘着,请袁绍立刻发兵,彻底剿灭公孙瓒。 然袁绍怒归怒,但还是保持了一位主公的沉着冷静。 别驾沮授也出来发言道: “公孙瓒固然可恨,但他麾下仍有数万兵马。” “兼之有易水的天然屏障,易京周围更有重重沟壑土山,实不易取,不可莽撞行事。” 很多人好奇,为什么强大的袁绍收拾一个公孙瓒会这么费劲。 因为在196年之前,公孙瓒其实是比袁绍要更加强大的。 而转折点,就是那场赫赫有名的界桥之战。 界桥之战,虽然没有后来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有名。 但它的战事规模,与影响力,丝毫不逊色于后者。 界桥之战,是真正决定北方归属的战事。 在二袁争霸之前,公孙瓒与袁绍还有一场北方的两强对决。 此战,公孙瓒出动四万人马,其中有骑兵万人。 没错,公孙瓒足足拉出了一万人的骑兵,其中白马义从占了三千人。 考虑到骑兵在古代战场的地位,你便能意识到当时的公孙瓒有多强大。 袁绍这边约莫也出动了三、四万人左右,虽然人数大致与公孙瓒相当。 但袁绍这边,基本上都是步兵,跟公孙瓒是比不了的。 尤其公孙瓒长期在幽州北部与鲜卑、乌丸作战,并把这些异族打出了心理阴影。 其幽州军团不可不谓强大,说是汉末战力t0一档都不为过。 公孙瓒建立的这支强悍的骑兵部队,号称“白马义从”。 自己也被称作是“白马将军”。 可谓是威震塞外,称霸幽燕,风光无两。 但袁绍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与魄力,成功以弱胜强,击败了强大的公孙瓒。 成功赢得了北方主人翁的地位。 这就叫历史归因效应。 什么意思? 人们看历史,总是喜欢以结果推过程。 因为你是失败者,所以你之前所有的高明操作都是不对的。 因为你是胜利者,所以你之前所有的蠢货行径也都是造反有理。 袁绍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例子。 其实,袁绍自起兵以来,他真正只打输了官渡这一场战役。 自面斥董卓吾剑未尝不利以来,袁绍打仗几乎就没输过。 包括官渡之战,若要严格意义上讲。 曹操仅仅只是打退了袁绍,并不是打败了袁绍。 曹操之所以能够胜利,是因为袁绍死的早,导致兄弟睨墙。 历史归因效应,其实可以用在三国所有人身上。 人们都说读《三国》,若你读不出英雄气,你便等于白读。 凡事就怕对比,三国有些人跟其他人比起来像小丑。 但你真正将他单独拎出来,就会发现他身上也有很多高光。 像袁术,历史上首创驱虎吞狼之策。 能让匈奴人、黄巾军为他效力,并极其善于挑拨离间,刺客暗杀。 “吾意已决,不必多言。” 袁绍眼神逐渐坚毅,回复往日神采。 这一刻,他仿佛又回到了当初界桥之战时,自己陷入绝境,然后大声喊出—— “大丈夫只愿临阵斗死,岂可入墙而望活乎!” 袁军正式北上,于易水南岸,沿十里路设营。 袁军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渡河。 易水河并不宽阔,但强行渡河,也有被公孙军半渡而击的风险。 尤其公孙瓒麾下多骑兵,机动性极强。 “若不能强行渡河,只能等到入冬时,易水结冰方能渡河了。” 沮授分析道。 虽然现在天上还飘着大雪,但这只是开春的乍暖还寒。 袁绍摇头道: “今时不我待,黎阳的细作回报。” “曹操、刘备在黄河南岸修筑堡垒,各驻兵士。” “两家联盟,牢不可破,若使其合力攻我,诚难与敌。” “当速速解决幽州战事,然后南下,不可给河南更多准备时间。” “倘彼事竣,河南之土城难图也。”曹操、刘备联合修筑的防御工事,河北人不可能发觉不了。 袁绍知道后,更加下定决心,要快速解决掉幽州战事。 不然留时间给曹刘修筑防御工事,袁军再想南下,就很难了。 尤其袁绍已经快要五十了。 古代五十是知天命的年纪,意思就是要入土了。 袁绍知道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他已经等不起了。 为了麻痹河南,袁绍还专门放出假消息,告知曹刘他已经与公孙瓒达成了和解。 此前,曹操所探知到的消息,正是袁绍所放出的假消息。 古代也是有情报间谍系统的。 而袁绍的间谍系统极为强大。 历史上的袁绍甚至直接策反了曹操的心腹护卫。 要知道,曹操是一个何等多疑小心的人? 结果他自己的心腹护卫,居然被袁绍给策反了。 最后,如果不是许褚的超神,斩了叛徒徐他。 搞不好袁曹大战的结局,真的要被改写。 最终,袁绍下令,大军强行渡河。 众将皆问,若公孙瓒半渡而击,当为之奈何? 袁绍大声道: “公孙瓒困守易京,必不敢出,听我令。” “速速渡河!” 袁绍怀着赌徒心态,来赌公孙瓒不会主动出击。 就像上一次界桥之战,袁绍也在赌公孙瓒不会派步兵过来跟自己消耗一样。 他既然能“以步克骑”击败公孙瓒,这一次也不会例外。 尤其,此时已经攻守逆转。 纵然袁绍赌输,他也有的是赌资。 很快,袁军开始浩浩汤汤渡河。 果然不出袁绍所料,当有人将袁军过河的消息回报给公孙瓒后。 公孙瓒并未选择主动出击,他坚信自己的易京高楼是无敌的。 他既然能用此楼挡住袁军的攻势数年,那么此次也不会例外! 很快,袁军尽数打入易京高楼之中。 为了应对公孙瓒修筑的数座高楼,袁绍特地准备了数十架发石车。 照着易京城楼,轮番轰炸。 一时间,石弹如雨点般轰过。 女墙崩毁,城楼坍塌。 嚎声大叫,转眼之间,易京诸城已淹没在了漫天而起的狂尘之中。 “进攻——” 袁绍拔剑在手,下令袁军发起进攻。 颜良、文丑为先锋,带着劲卒,轰然先前推进。 每名先锋士兵,随身都带了土包,用以将城前深壕填满。 或有人被楼上守军射死,则倒在壕中,以身作路。 很快,无数张云梯竖起,数不清的袁军争先恐后往城头涌去。 由于这些年,公孙瓒不修德政,不赏士卒。 将士离心离德,皆不愿效死力。 很快便向袁军投降。 按理说, 城围而不降者,城破后,杀无赦。 但袁绍这个人性格确实是比较宽仁,主动赦免了这些投降士兵。 外宽内忌虽是骂袁绍的,但前面的“外宽”也说明了袁绍的优点。 靠着袁绍如此优厚的待遇,易京许多城楼的守将,都主动向袁绍投降。 袁军进军神速,战士出入不息。 有人将前线的军情回报给公孙瓒,劝他赶快从主城楼发兵,去救一救前面的城楼。 不然坚守不了两天,大家全降了。 公孙瓒却置若罔闻,仍旧大碗喝着好酒,啃着羊肉。 一樽接着一樽…… “若救一人,后之战者只望人救,不肯死战矣。” 公孙瓒正式给出自己的回复。 “传令前线将士,叫他们安心守御,我易京粮食充足。” “袁军不能久持,时日一久,彼自退兵矣。” 当公孙瓒的命令传回前线之后,前线尚负隅顽抗的将士士兵,无不感到绝望。 遂举楼向袁军投降,不再做抵抗。 袁军继续向前,一路打到易京主楼。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