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刘表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所以吾意,资刘勋以钱粮。” “使他出兵,于彭泽湖,长江口处,截住孙策来兵。” “使之不得渡江入荆州。” “江夏方面可出战船水兵,辅庐江刘勋,训练艄公水手。” “不知诸公以为如何?” 依然是钱买血的套路,刘表的惯用手法。 他虽然面上问的是“诸公”有何看法,实则目光看向的却是黄射。 荆州各大世家,明面上虽没有大的矛盾,但却各自为政,互不相容。 当然了,这也是刘表希望看到的结果。 这样他才好借力打力,制衡各大家族,免得把他这个荆州之主给架空了。 既然庐江问题,关乎到黄家利益。 那刘表自然是与黄射商议。 谋士蒯越站出来,说道: “若我们能资刘勋钱粮、水手,应能截住江东之兵。” “只是黄府君提到的交好曹操、刘备一议,却着实难办。” “刘备面上与我荆州通商,然则与曹操却有军事同盟。” “庐江的归属权在曹氏,今无端纳了刘勋,曹操岂能罢休?” “若彼加兵于庐江,则同时与曹氏、孙氏开战,非荆州之福。” “且徐州刘备,未必肯为了荆州,打破与曹操的盟约。” 蒯越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 刘表与刘备的贸易同盟,怎么比的上曹操与刘备的军事同盟? 人两家现在是穿一条裤子的,将来肯定是要一起对付袁绍的。 就荆州目前这个大环境,对徐州而言,战略价值肯定比不上曹操。 所以与其说解决曹刘问题,不如说是先解决曹操问题。 只要曹操同意了,刘备没理由不同意。 毕竟庐江本来就没刘备什么事儿。 可问题就在于曹操不可能同意。 他才跟刘表养的客将干了一仗,还死了长子和大将。 现在让他白白把庐江让给荆州,除非曹操脑子坏了。 “此事却难呐……” 刘表亲抚额头,面露愁容。 一时间找不到一个好的解决办法。 他本人还是更加期望用外交手段,解决庐江问题。 荆州能不下场,就不要下场。 黄射大声说道: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若曹操用兵于庐江,我黄家愿为荆州赴汤蹈火!” 关乎到自家家族利益,黄射表现地慷慨激昂。 “只是若同时御曹孙两路之兵,前线大为吃紧,须求襄阳供给些钱粮才好。” 最后这句话才是黄射的本意,找刘表要钱粮。 这个理由虽说名正言顺,毕竟黄家是在替刘表守土。 但现在还没说一定要开展,未来即便交战了,也不一定就真的同时和曹孙两家开战。 这就开始索要钱粮了,当然令刘表感到不悦。 他目光在诸大臣身上逡巡一圈,最后落在了侍中庞季的身上。 “庞侍中必有良言教我?” 刘表点明庞季。 此人出身于荆州四大世家的襄阳庞氏。 当初刘表单骑入荆州时,就是通过借用庞家、蒯家的势力。 在诛杀了本地部分豪强,使自己扬威于荆州。 而庞季当年正是那位负责去单骑劝降张虎、陈生的人。 刘表知他有勇有谋,故而主动征询他的意见。 庞季迟疑一下,乃出列说道: “今曹操势大,孙策骁勇。” “只可择一而攻,万不可同时并两家。” 当这话说出来之后,答案已经很明显了。 就是对付孙策。 虽然两人都跟曹操有仇,但孙策的仇恨明显更深。曹操的杀子之仇,刘表至少还可以甩锅到张绣身上去。 “既如此,庞侍中必有安抚曹操之策?” 刘表再出言问。 庞季却摇了摇头,“此事却难呐……” 众人闻言,无不在那里冷笑。 刘表面上亦是不豫,正要将他屏退。 庞季却又接着补充说道: “虽然安抚曹操之策没有,然我等却可借助外力,用以制衡曹操。” “使他不好插手刘勋之事。” 借助外力? 刘表暗想荆州现在还能借助哪一外力? 北方袁绍,还是西边崛起的马腾、韩遂? “……是徐州刘备。” 庞季出言解释道。 黄射有些不屑地说道: “刘备已与曹操订下军事盟约,岂肯为刘勋一人之故,而开罪曹操?” 黄射特意说刘勋,而不是说刘表。 因为刘勋到底只是一个附庸,若是涉及到刘表及荆州的利益,或许还有点谈判的价值。 但让刘备下场参与一附庸的事儿,就不太可能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庞季分析道: “只要有利,相信刘备会愿意出面,为庐江作保。” 刘表蹙眉,问道: “纵然刘备真出面为庐江作保,曹操那边又要如何安抚?” 庞季答: “那便是刘备该忧虑的事了。” 是也,只要让刘备出面为庐江作保,那怎么安抚曹操就是他的事了。 那么代价呢? 刘表出言问: “庞侍中以为,要让刘备下场,须付出多少代价。” 庞季皱了皱眉,叹道: “刘玄德仁义著于四海,能救人之急,单他一人还好说。” “就是他那位军师李翊,多以利益为先。” “若不先将他打动,断难说动刘备插手庐江之事。” 刘表亦知李翊难缠,只得道: “也罢,汝且说,需要多少钱粮?” 刘表明白,庞季说的利益,且徐州最需要荆州拿出来的。 也只有钱粮了,尤其是粮食。 如果说曹刘同盟专欲对付袁绍,那么粮秣就是他们这两年不惜一切代价要屯的战略物资。 “……这却难说。” “须得等见过李翊之后,才好面谈。” 庞季面露为难之状。 也罢! 刘表衣袖一挥,“既然庞侍中提出此议,便有你出使徐州,为我说玄德。” 微微一顿,略作思考,然后才下决定道: “至于所费钱粮,我荆州至多只能拿出三十万斛粮来。” “这是我的底限!” “再多,那我情愿亲自解决庐江问题,不用徐州插手。” 商议既定,庞季领命,收拾行囊,便准备坐船前往徐州。 至于章陵太守黄射,在安定好诸事之后,也打算回到自己的岗位上去。 刚刚赶至从人备下的车驾处,正欲一好友,笑着冲他招手。 黄射见此,亦是喜笑颜开,上前与那人打招呼。 “正平何以至此?” 黄射上前问他。 原来此人乃是青州名士,祢衡祢正平。 此人少年英才,颇具文采与雄辩之才。 然性格刚直高傲,臧否过度,喜欢指摘时事,轻视别人。 虽然如此,他与黄射却是至交好友。 两人都很喜欢读蔡邕的文章。 黄射尤其喜欢对蔡邕的碑文,但自己没能记下来。 祢衡便道,“吾虽一览,犹能识之,唯其中石缺二字为不明耳。” 于是按自己的记忆把文章写出来,后来黄射派人抄写碑文回来。 竟与祢衡所写完全一样,于是黄射更加敬佩祢衡。 两人由此深交。 “游学至此,闻黄兄至襄阳特来一会。” 祢衡向黄射解释缘由。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