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很快孙乾到来,刘备向他说明此事。 孙乾欣然领命,府库里的钱粮礼品也已经备好。 孙乾正欲向刘备请辞,忽的被李翊拦住。 “公祐此去,可再向曹公传达一事。” 孙乾停住脚步,躬身问: “不知先生欲让在下传达何事?” “此去除吊唁之外,公祐可让曹公来陈地议事,届时我与主公都会过去。” 孙乾喏喏称是,领命而退。 走后,刘备问李翊道: “先生此举,又是为何?” “只是为了商议对付袁绍事宜。” 李翊解释道。 现在袁绍是心腹大患,曹刘两家既然同盟,为了方便交流,商议具体的合作计划。 肯定是要见面的。 但在哪里见面好呢? 去曹操的地盘不妥,到徐州曹操肯定不愿来。 思来想去,还能有比朝廷更好的地方吗? 现在的汉室朝廷,就类似于联合国。 它的作用就是用来威慑弱小势力,而面对曹刘这种强大势力(五常),则就是一个开会办公的地方了。 汉室虽衰,其命未已,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现在的曹操、刘备正如齐桓公、晋文公。 扮演的就是“尊王攘夷,维护周礼”的角色。 陈国位置刚刚好,对于曹刘两家都是不远不近。 然后去朝廷拜见天子,也是名正言顺。 “……善,备也许久未去朝见天子了。” “正好借此机会,前去拜谒。” 刘备欣然采纳了李翊的建议。 不表。 …… 却说,曹操兵败淯水,收拢残兵败将。 夏侯惇麾下青州之兵,乘势下乡,劫掠民家。 平虏校尉于禁,即率本部兵马,于路截杀,然后亲自率军,安抚乡民。 众青州兵被于禁赶回,见着曹操,备言于禁造反,驱兵截杀他们。 曹操将信将疑,恰逢李典、乐进赶到。 曹操命二将整军迎之,以防备于禁杀来。 于禁见曹操军到,并未着急相迎,反倒先引军射住阵脚,安营扎寨。 诸军士劝道: “青州之兵言将军造反,今曹司空已到,何不前去分辨,反于此立营寨?” “若曹司空引兵攻来,如之奈何也?” 于禁解释道: “张绣之兵在后,不时即至。” “若不先准备,何以拒敌?” “分辨事小,退敌事大。” 安完营后,张绣两路军杀到。 于禁身先出寨迎敌,张绣见曹军已有防备,乃引军退回了宛城。 曹操收军点将,引于禁来见。 于禁这才解释,他截杀青州兵,是因为其肆行劫掠,大失民望,不得不杀。 曹操问道: “既如此,何不先告我?” “反立寨拒敌?” 于禁便解释是为了先击退张绣之军,才不得不先立营寨。 曹操感慨道: “将军在匆忙之中,能整兵坚垒,任谤任劳。” “使反败为胜,虽古之名将,何以加兹!” 乃命人赐于禁金器一副,又上表奏其为益寿亭侯。 然后重责夏侯惇治军不严之过。 眼下,诸军士俱已到齐,都问曹操接下来有何打算。 曹操叹道: “今锐气已失,兵无战意。” “可先收兵回许县,等来年再来征讨张绣。” 微微一顿,又是一声长叹。 “只是在收兵之前,我欲先设祭,祭奠子脩、安民,还有典韦。” 之后,曹军开始祭奠三人。 曹操抱头痛哭,诸将见此,无不垂泪叹息。 祭奠完后,曹操亦停止了哭泣。 回首对诸将说道: “诸公可知吾为何会败给张绣?” 这…… 诸将没想到曹操会有此一问,俱不能答。 夏侯惇先道: “因张绣背信弃义,中途偷袭我军,故而有此一败。” 曹操摇了摇头,答:“非也。” “古来降将,中道而叛者,不计其数。” “为降将所败者,因不能制其叛也。” “此次收降张绣,皆因我未能先取其质。” “假使我军先收张绣儿女,何至于此?” “诸卿可观之,自今已后吾不复为败矣!” 遂命人收敛曹昂、典韦、曹安民三人尸首,打算将之葬回故乡。 然后收军还许,重整旗鼓。 方至许县不久,便有人来报徐州孙乾到。 曹操问明来意,知孙乾是来吊唁的。 并且李翊还专门让孙乾带了些钱粮过来。 曹操不禁叹道: “李翊倒还是一个忠厚人呐!” 转而,又责备程昱道: “此前我出兵征讨张绣之时,汝言李翊居心叵测,不怀好意。” “今我兵败淯水,彼非但没有趁人之危,反遣人送钱送粮,吊唁丧事。” “汝如何话说?” 程昱被曹操问的无言以对,他也没想到李翊这么实诚。出征前,送钱粮过来助威。 打了败仗,又送钱粮过来抚慰。 看样子是真把老曹家当作盟友对待了,是他程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此事,的确是昱错估了李子玉。” “此人确实实诚君子,有他在,曹刘同盟当更加稳固。” “将来对付袁绍,有此助力,当为主公贺。” 于是,曹操隆重接待了孙乾,用以彰显自己对徐州的重视。 然后也命人从府库中择选出几件珍奇之物,作为回敬之礼,让孙乾一并带回。 以表他对徐州的谢意。 孙乾谢过,又将李翊委托他之事向曹操说了。 请...您....收藏_6191书1吧(六\\\九\\\书\\\吧!) 曹操听后,当即表示: “今袁术已灭,其残余势力掀不起什么风浪来。” “袁绍见大敌已死,必有动作于河南。” “纵然刘将军不为此事,吾亦当寻一机会,去与他面谈抗河北事宜。” “既然尊使提出此事,可回告刘将军,曹某不日便到陈地。” “愿刘将军也早日赶到。” 孙乾大喜,连连道谢。 “多谢曹司空,诚如是,乾亦好回去复命了。” 随后,曹操重赏了孙乾,亲自送他回了徐州。 …… 却说自袁术覆灭,余众再难掀起风浪来。 远在邺城的袁绍少一心腹大敌,自是喜不自胜。 但又听闻曹操、刘备两家共分淮南之土,又倍感不安。 淮南富庶,曹刘以袁术私藏玉玺,是为谋逆为由,合力征讨。 将之击破。 按照袁绍的构想,此刻曹操作为自己的小弟,本应该为自己所用。 待自己解除北方之患后,自然要扫兵于中原。 然则曹刘势力日渐强大,俨然超出了袁绍的预想。 尤其此二人虽面上将天子迎至陈地,然则陈国为兖、徐二州所围。 旁人未经二人之手,根本进不得朝廷。 所以天子看似独立,实则为曹刘两家所控,一律大小政务皆经曹刘之手。 本来袁绍被封为太尉,与曹操这个小弟平起平坐,这已经令他很不爽了。 现在曹刘两家掌控了天子,更加令袁绍感到不安。 “吾本想令曹刘两家生隙,互相攻伐。” “待吾平定公孙瓒,解除后方之患,然后方可南下。” “不想此二人竟有联合之势,此二人联合,必欲抗我河北!” 袁绍不是傻子,按理说曹操、刘备要想对外扩张的话。 就应该相互攻伐,毕竟两地毗邻,有边境摩擦。 结果两家不但没有相攻,反而化干戈为玉帛,大有联合之势。 那么问题来了,他们两家不相互攻伐,那他们会攻谁? 任是傻子也能看出来,曹刘连河南之地,就是为了对付河北。 之所以如此确实,还有一个原因是, 就在一月前,谋士沮授献策,可令小弟曹操攻打刘备。 若他不从,便足以证明曹刘两家已暗订盟约,有抗河北之势。 曹操也不足以信任,可提前做好防备。 袁绍从其言,密使人知会曹操,令他攻打刘备。 不想曹操却回信说,刘备并无过错,征讨他没有正当理由。 故而拒绝了袁绍的这个提议。 曹操在拒绝袁绍之后,又马上派人知会刘备,告诉他袁绍可能已经警觉起来了。 刘备知道后,又惊又怒。 在李翊的建议下,曹操、刘备两家联合上书天子。 请求天子刘协下诏,指责袁绍过失。 刘协不得不从,拟了诏书,发往河北,备言袁绍之过。 诏书中言及袁绍, ——“地广兵多,专门树立私党,却不见其勤王之师来陈地朝贡。” “反见他屡屡发兵,攻伐他人郡县,视朝廷如无物,实在大逆不道。” 政治是最讲脸面的游戏。 曹操、刘备征讨袁术时,专门给袁术安了私藏玉玺的罪名,讨之有名。 而袁绍征伐公孙瓒,却并未走正规流程,是不合法的。 诏书发往冀州之后,袁绍气得牙痒痒。 人报河北之众,多心中不宁,宜当安抚。 袁绍只得上书朝廷,向天子请罪,书中言道: “臣虽小人,志守一介。” “若使得申明本心,不愧先帝,纵伏首刑刀,撩衣就就汤镬,臣亦心甘情愿。” “惟陛下垂尸鸠之平,绝谄谀污蔑之论,无令愚臣结恨九泉!” 袁绍此书言辞凿凿,第一次放下自己的高傲的头。 被曹刘将了一军之后,袁绍这时候总算意识到天子的重要性了。 他虽不欲把天子迎到自己的身边来,但也不能使曹刘掌控天子。 还是得把他放在眼前才好。 故急召手下文武过来议事。 袁绍背着手,忿忿道: “曹操逢难,当死数矣。” “若无我之辄救,彼得以存身乎?” “前命其伐刘备,拒不听从,反与之联合,上书责我之过。” 讲到这儿,袁绍简直感觉奇耻大辱,恨恨道: “曹瞒甚不当人,今乃背恩。” “联合刘备,欲挟天子以令我乎!” “召诸位来此,正是欲商议此事。” “天子远在陈地,我使不得进贡,若要出使,必为曹刘从中作梗。” “是故吾欲行迁都之计,奉迎天子至近。” “不知列位尊意如何?” 由于袁绍对此事高度重视,是故几乎把麾下精英大臣都召来了。 汝颖派,以许攸、郭图等人为首。 河北派势大,以沮授、田丰、审配等人为首。 谋士审配进言道: “曹操前不听袁公之言,不伐刘备,反与之联合,欲抗河北。” “其叛逆之心已然昭显,不如早图。” “夫兵法有云,十围五攻,敌则能战。”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