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第一张画的是马鞍。 “此为高桥马鞍。” 李翊在一旁为刘备做介绍。 这个时代是有马鞍的,但大部分用的都是软马鞍。 虽然在西安出土的墓画中,有骑射图,被人猜测西汉时便有高桥马鞍。 但经过考证,那是软马鞍,而非高桥马鞍。 高桥马鞍是在魏晋时期才出现的。 高桥马鞍的出现,对于骑兵而言是划时代的存在。 它比马镫更加重要,真正能够使骑兵做到在马上冲锋刺杀时,不容易从马背上掉落下来。 而马镫它只是提供了横向的支撑点,却没有提供纵向的支撑。 马镫固然重要,它能够帮助骑士借用腿部力量,提供横向支撑。 但是如果没有马鞍,骑兵照样无法有效近战杀敌。 而在有了高桥马鞍提供纵向支撑之后,就需要好的马镫来将它的作用最大化。 于是,李翊又将第二张图纸交给刘备看。 “此为双马镫。” 网上常有一个误传,说三国没有马镫。 但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有马镫的存在了。 依然是考古发现,在西汉的画砖中,找到了使用马镫的骑手。 不过直到汉末三国,依然是单马镫,并未出现双马镫。 单马镫就是垂在马鞍的一侧,主要用来上马,对骑兵作战并无太大帮助。 但你仔细一琢磨,就会发现,双马镫比起单马镫,并不难想出来。 为什么古人发明了单马镫后,要等几百年后才发明出双马镫? 这就得和李翊前面那张高桥马鞍的图纸联系在了一起了。 没错,高桥马鞍是在魏晋时期出现的。 而双马镫根据考古,最早也是出现在西晋到南北朝期间。 它的出现,就是为了配合高桥马鞍,方便骑兵作战。 若不然,没有能够提供纵向平衡的马鞍。 即便是双马镫,也至多只能帮助骑士上马,作战时骑士依然很容易落马。 曹操的虎豹骑,是标准的近战具装骑兵。 而高桥马鞍就是为了配合具装骑兵而发明的。 而双马镫的出现,则是进一步加强具装骑兵的作战能力。 “此前骑手马上作战,多抓马鬃,双腿夹腹,以致自身不易落马。” “若能使用这高桥马鞍,配双马镫,必能极大加强我等骑兵作战的能力。” 李翊深入浅出地为刘备介绍了这两样东西,对骑兵的战力提升。 “如今随着我徐州与辽东互通贸易,置购战马。” “骑兵的组建提上日程,这马鞍马镫也该拿出来了。” 李翊为什么不早一点拿出高桥马鞍与双马镫出来? 因为技术这种东西,是没办法做到垄断的。 尤其像马鞍、马镫、曲辕犁这种军用、民用的物件。 只要用了一段时间,百分之一百会传到其他地方去。 就拿这曲辕犁来说,李翊只用了一年多,就已经听说别的郡县已经有人开始使用了。 当李翊听到这个消息时,心中波澜不惊,因为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 一项新兴技术,且门槛并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它的传播是必然的。 对此李翊看得也很开, 天下分久必合,久合必分,早晚一统。 既然都是汉民,他们能够拿去,改善民生,又有何不妥呢? 不过此刻作为刘营重臣,李翊也必须拿出相对应的措施来。 那就是不把这些技术一次性全部拿出来。 如果一次性全部拿出,的确能够造成一段时间的科技碾压。 但如果碾压程度,做不到马上一统的话。 那别的地方学去,就是必然趋势。 而冷兵器时代,无论如何就是不可能做到快速平推。 这是由生产力决定的。 既然如此,那就只能一项一项的拿出来,打一个时间差。 先用科技树造成碾压,尽可能多的将这项技术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之后,才推出新的技术出来。 “……好啊,军师真不愧为天下奇才啊!” 刘备见此大喜,即图纸收入怀中。 “之后吾便命匠人打造,连夜推广至骑兵编队之中。” 李翊谏言道: “此物虽好,然成本也大,只先用来武装精锐骑兵才好。” 微微一顿,又接着补充道,“武装好的骑兵,若非战事需要,切忌将此物泄露出去。” 虽然技术传播不可避免,但人为干预,能延长一段时间就延长一段时间。 可别到时候闹哄哄上场,到头来却为他人做了嫁衣裳。 “先生放心,备理会的。” 虽然图纸有了,但毕竟此物新鲜。 能工巧匠从零开始打造,也是需要时间的。 正聊时,桃红已将金印紫绶取来。 刘备即让李翊戴上。 李翊无奈相从,将紫绶环在腰间。 又将金印放在案上,道: “主公觉得如何?” 刘备绕着李翊转了一圈,反复打量。 旋即拍手感叹道: “诶呀呀!” “先生一身风华,有如扶桑初日升。” “美哉,美哉!” 老刘的私下爱好就是穿美衣服。 李翊本就身形修长,穿着鹤氅,配上紫绶,更显贵气。 李翊暗想老刘自己也配有紫绶。 他该不会是把自己当模特了,拿来作自我参考了吧? 果然,刘备在打量完李翊之后,竟真的自己也束了束紫带,似非要弄整好不可。 李翊有些无奈,只好暂时跟老刘当外衣模特了。 忽然,一名下人来报,曹使求见。 “曹操的使者?” 刘备正在整衣冠,闻得此言,倏地眉头一皱。 又将目光看向李翊,李翊道: “且去看看再说。” 刘备从其言,与李翊一同去了驿馆,接见曹使。 曹使直接开门见山,道明来意。 说明了曹操已经屯兵淯水,打算出兵南阳,攻打张绣的事了。 刘备颔首,又问曹使还有没有别的事。 曹使答没有。 刘备便命人将曹使请下去,好酒好肉好生招待。 旋即又回头问李翊道: “曹操专程派人来,就是为了告知我他将用兵宛城,何也?” 刘备暗想曹操应该不会这么尊重自己,打个仗还专门知会自己一声。 李翊说道: “必是曹操知我等与刘表有来往,担心我等插手南阳事务。” “彼大军出征,若我等使君攻其兖州。” “则曹操腹背受敌,不得不撤军,重蹈昔日伐徐州之覆辙。” 刘备似醍醐灌顶,恍然大悟。 也难怪,曹操之前已经被偷袭过兖州一次了。 当时他是东征,现在往西南方向打,也怕徐州背后给他来这么一刀。 “军师如何看?” 刘备问。 李翊背着手,在原地来回踱了两步。 “刘表纳张绣于南阳,用作荆州荫蔽。” “本就威胁到了颍川,曹操对南阳用兵,是在情理之中。” “这件事,不在乎我徐州态度,而在乎主公你的态度。” 我? 刘备一挑眉,问军师这话何意。 “刘表与我等互有贸易往来,明面上仍算是盟友。” “而曹操也与我等有盟约,相约将来共抗袁绍南下。” “如今曹操对刘表用兵,主公认为是曹操对徐州重要,还是刘表对徐州重要?” 李翊循循善诱,向刘备发问。 刘备沉吟半晌,转而看向李翊笑道: “先生心中已有答案,又何必问我?” 李翊却道,“翊愿闻主公心中之所想。” 刘备背着手,正色说道: “曹操与我同处河南,据守黄河。” “若按军师此前分析,袁绍不出两年,便要对南方用兵。” “以我徐州之力,断难独自抵挡河北大军。” “而曹孟德不甘于袁绍之下,肯定会与我们站在同一战线。” “此可以为引援之力。” 微微一顿,又将话题转到刘表身上。 “刘景升虽坐拥荆州,带甲十万,战船上千。” “然其始终不愿发兵对外,今招张绣于南阳,便是佐证。” “若是将来袁绍用兵南下,备断言刘景升会坐山观虎斗,断不会与我徐州同仇敌忾。” “所以是曹司空,还是刘荆州,备想答案已不言而喻。” 刘备接着分析道: “备以为,在这件事上,我徐州的态度,最好就是不插手此事。” “任其两家自行解决便好。” 在刘备看来,曹操是将来对抗袁绍的重要盟友。 他们刚刚联手击败了袁术,证明了两家合作的可能性。 将来面对更加强大的袁绍,无论是曹操还是刘备,都不能缺少对方的力量。 至于刘表,刘备与荆州互通贸易。 本来也没什么大的矛盾,也犯不着在这件事上去得罪他。 所以直接置身于外,是刘备认为最好的处理方式。 “不知军师以为如何?” 刘备又问李翊的意见。 李翊此刻却并未马上作答,反而沉思了许久。 迟迟未对此作出答复。 刘备感动有些奇怪,军师平日做事一向果决。 怎么在这件看起来最好解决的事上,反而踌躇不定? “莫非军师有不同意见?” 刘备试探着问。 李翊摇了摇头,“不,主公适才分析的利害关系,翊认为并无不妥。” 这…… 刘备更加感到诧怪,继续追问道: “既然军师对此,并无意见。” “那即招那名曹使过来,告知其我徐州态度。” “军师看是如何?” 刘备相信, 曹操派使者来徐州,最想要的态度,也就是徐州不会插手此事。 而刘备也确实打算这样做。 “不!!” 李翊出声打断刘备的决定,终于开口道: “翊以为我等不应该在此事上,持观望态度。” “军师这话是何意?” 刘备一愣,心中扬起一股不好的预感。 “曹操兵进淯水,攻打张绣。” “我们应当支持他。” 嘶…… 刘备倒吸一口凉气,对李翊这个决定安排感到无比的吃惊。 “军师希望我徐州出兵,插手此次南阳战事?” 刘备也算了解李翊的了,他的诸多安排,刘备都能够理解。 但唯独这个安排,刘备理解不了。 南阳远在荆州,他徐州派兵过去,得耗费多少钱粮。 从中又能得到多少好处? 李翊作为大战略家,又怎会提出如此弊大于利的建议? ……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