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所以如何安置吴景、孙贲,对于此时年仅22岁的孙策,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这也是袁术与孙策之间的博弈。 孙策此前在袁术手下时,就曾干过暗地里接走家小这种事,而且干的非常熟练。 袁术不得不防一手。 他知道自己不好让孙策回来,但仍旧向他施压,要么你回来,要么你就送两个人质回来。 这两人人质地位肯定不能轻,不然袁术不买账。 所以孙策使出了这条阳谋,打算让舅父吴景、堂兄孙贲返回寿春。 为何是阳谋? 因为吴景、孙贲此时的官职其实是要比孙策高的。 在攻打刘繇时,这二人才是名义上的指挥官。 现在战役有了结果,自然应该让吴景、孙贲返回寿春汇报工作。 这是于公来讲。 于私来讲,这也是孙策在军中“去孙贲化”,“去吴景化”。 可以给他手下这支队伍,做思想统一。 这并不是什么刻薄寡恩,而是这个年代家族的必然选择。 包括孙策死后,孙权也做了大量的“去孙策化”,为得就是统一声音,方便组织。 吴景、孙贲皆明白孙策的用意。 孙策面上虽在与二人商议,实则却不容拒绝。 无奈之下,只得拱手道: “遵命!” 二人没有再喊“伯符”,他们也知道孙策现在已经不再是他们的晚辈了。 而是孙家的新任家主。 家主不能回寿春做人质,只能他们俩回去。 他们不能拒绝家主的命令,否则便是自绝于家族。 二人之后,孙策情绪十分稳定。 面上仍旧波澜不惊,只是淡淡吩咐身旁的周瑜道: “公瑾,即刻去调兵,准备南下攻打会稽。” “喏!” 周瑜领命而去。 …… …… 时间很快来到了八月份。 距离秋收已经不远,徐州这边全体上下都在紧锣密鼓的备战淮南战事。 而李翊这期间,又干了一件大事。 这日,他正在营旅之中,与关羽、牵招、徐盛、太史慈等军事高层开会。 大家全都在聚精会神,听取李翊军师的讲述。 所聊的内容,也无非是关于淮南战事的问题。 其中重点聊到了袁术的首府寿春。 此乃江淮第一大城,三国时期的重镇,易守难攻。 这里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宜于屯耕,其地利足以为战守之资。 所谓守江必守淮,想要保住江南,就必须保住淮河。 而寿春正对颍口,也就是颍水与淮河的交汇口。 只要挡住上游来敌,便可保江南无虞。 面对这样一座重镇,李翊主动征询了诸将的意见,要如何攻取。 在座也都是当世名将。大家都清楚古代围城战有多费劲。 是以有不少人都提出了,先用野战歼灭袁术主力,之后寿春的攻城战便好打了。 其实真要围城,以徐州目前的实力,肯定是能够围下来的。 但大军在前线,每日所耗费的钱粮乃是一个天文数字。 李翊当然是希望越早平定淮南越好。 “若是强攻寿春,诸公以为多久可定?” 诸将闻言,俱是一怔。 沉吟良久过后,还是关羽率先开口说道: “少则一月,多则三月。” 这已经是一个极快的攻城速度了,尤其是面对寿春这种大城。 关羽敢这样说,都还是基于寿春之主是袁术,有他拖后腿。 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无一错版本! 才可能这么快。 牵招则显得更加稳重一些,他蹙起眉头,说道: “寿春四面环水,有三条护城河。” “城池坚固,极不易取。” “听闻袁术在淮南广积粮草,寿春之粮可支一年之久。” “若我徐州起大军征伐,不能下,必不能久持。” “反为战事所累。” 牵招持悲观态度也能理解,毕竟这种举国动员的战事,不管是胜是负,最后都是伤筋动骨的。 李翊为了这场战事,已经准备了很久。 “我倒有一件东西,想要交给诸位将军。” “或许此物能助我等在寿春攻城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诸将闻言,纷纷奇道: “不知是何物?” “好说,诸位且随我来。” 李翊领着众将,来到了一处工坊。 这里每天有上百名虎贲士轮流值守,不许任何人窥探靠近。 一名鲁工见李翊带人来了,大老远的迎了上去,恭恭敬敬地行礼道: “李先生,您吩咐我等做的东西。” “已经改好了!” 这名鲁工擦了擦汗,暗道这可真不是一件好活儿。 他们前前后后足足改了四十多次,才竣工。 “善,我正欲领营中将校过来查看,你且引路。” “喏。” 鲁工领着李翊等人进入工坊,来到了一处巨物前。 此物被布遮住,鲁工在李翊眼神的示意下,将布车下。 那巨物赫然呈现在诸将眼前。 “……这,这是投石机?” 太史慈张目望着,总觉得这投石机与寻常投石机有所不同。 李翊澹澹道: “它的全名叫配重投石机。” 配重投石机还有一个更加响亮的名字,回回炮。 这个时期的投石机,大多还是人拉式投石机。 投石的远近,完全取决于人的拉扯力度与数量。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