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除开流民安置之外,将士十月为冬赐,也须钱粮开支。” 荀攸把徐州的开支明晃晃地摆在刘备面前。 刘备治军是有冬赐习惯的,每到十月时,就要开始冬赐,大飨军士。 荀攸的话还在继续。 “况陷阵营真正组建,所需用到的铠甲斗具亦是一笔不菲开支。” “至于屯田之用钱粮,更是不计其数。” “徐州诸臣上下一心,开源节流,紧衣缩食,已将赋税钱粮用到极致。” “如何再供给一个朝廷中枢?” “除天子御用之外,所需用到的宫室城郭,以及天子身边的皇后、嫔妃,男女宫人,所费之数亦是难以计数。” 荀攸将自己担忧说出之后,莫说刘备,其余诸臣无不点头赞同。 他们辛辛苦苦打造徐州,节衣缩食,省下来的钱难道要那个天子和他们的文武百官用吗? 天子要是迎过来,肯定是要修建宫室城郭的。 一概御物也不得少缺,不然丢的是皇室的脸面。 光这笔费用,就会加剧徐州的经济负担。 历史上的曹操倒是不惧,他掘了梁孝王的墓,得金银无数,当然不缺钱。 但徐州开源节流,每一笔经费那都是用在了刀刃上,可不敢说有浪费之处。 “先生所虑甚是啊。” 刘备皱了皱眉,承认荀攸说的很有道理。 徐州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才有今天的局面,岂可因一人之故忍看功败垂成? 荀攸继续说道: “不瞒明公,攸早年间也曾在朝廷任职,时任黄门侍郎。” “深知汉廷腐朽,百官无能,彼此之间勾心斗角,攻杀同僚。” “攸正是念及此,才欲去蜀地担任蜀郡太守,远离纷乱。” 荀攸与他叔叔荀彧不同,荀彧忠汉,荀攸却更忠于天下。 他更愿意相信天道有常,顺势而为。 如果他觉得汉室有希望,就会去扶。 如果没希望了,他也不会去强为。 所以年轻时,荀攸敢去刺杀董卓。 董卓死后,社稷更加板荡,荀攸自知留在京城无所作为,索性辞了朝廷给的任城相,停驻荆州。 这是荀攸的中庸之道。 他低调谦逊,足智多谋。 被曹操评价为,或许有人能够比得上荀攸的智慧,但没人比得上荀攸的低调。 这方面倒与贾诩颇有些类似。 “公达之言,甚合我意。” 李翊也站出来出声应和: “如今庙堂之上,朽木为官。” “殿陛之间,禽兽食禄。” “狼心狗肺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 “我闻去年三辅大旱,蝗虫起,百姓饥。” “天子曾命侍御史侯汶煮米豆救济百姓,然侯汶却公然侵占公粮,致使百姓饿死。” “一侍御史尚且抗旨忤逆至此,况其余诸大臣耶?” “若迎天子百官至下邳,必使徐州官员冗赘。” 李翊基本上徐州文官渠首,他发言完毕之后。 主簿王脩、治中刘晔,从事荀攸等一众徐州高级文官,纷纷出列。 “臣等皆附议李军师所言。” “天子断不可迎。” 刘备从善如流,开口说道: “公等皆劝我莫要迎天子,备自不必强为。” “只是天子如今在河东蒙难,备不好置之不理。” “况天子赍诏宣我,备更不能抗旨不尊。” 荀攸答道: “此易事耳,我等可接下圣旨,然后派人至洛邑,送去钱粮,供给米肉。” “以表达我徐州的态度。” 就在此时,堂外传来近侍的声音: “启禀使君,孔北海在外求见。” “快快有请!” 刘备赶忙站起身来,“备当亲自出迎。” 片刻后,北海相孔融来到正堂。 他自离了北海之后,便一直客居徐州。 平日里主要置办学府,为学生授业解惑,倒也乐得清静自在。 平日里倒也少管徐州政事,其名望在此,徐州诸大臣皆敬他。 刘备更是厚礼相待,仅以同事身份与孔融交往。 但是今日,一向不问世事的孔融,竟别出心裁地主动来正堂找到刘备。 还是在刘备聚集众文武议事的时候。 刘备将孔融请上座,真心诚意地询问道: “不知孔北海今日来前堂,可是有明诲要教备?” 孔融正襟危坐,扬眉问道: “玄德,我适才听闻有朝廷天使来我徐州,不知此事确否?” 刘备颔首,将天子赍诏一事如实告诉了孔融。 孔融惊得忙起身道: “那玄德还犹豫什么?” “天子有诏,我等岂可不遵?” “况今天子为傕、汜二贼所辱,宗庙尽毁,我辈人臣,当为朝廷社稷着想!” 孔融一直为自己身为孔子二十世孙而感到自豪,所以始终秉持着忠孝危险的理念。 现在听闻天子蒙难,竟不免痛哭流涕,捶胸顿足。 “备意欲勤王保驾,奈何我徐州中间隔着豫、兖,诚难跨越千里将天子迎至徐州来。” 刘备无奈慨叹一声,向孔融阐述了自己的苦衷。 他也是心有余力不足。 孔融大声道: “我等人臣,纵是千难万险,也该保得天子无虞。” “若使天子复为傕、汜二贼所掳,则我辈枉为人臣,枉食君禄!” “孔北海请冷静!稍安勿躁!” 众人忙上去劝勉。 “大家正在想办法,定不会使天子蒙尘受难!” 大伙儿都看得出孔融是真的急了,直接在正堂上大吼大叫,有失礼仪,有悖礼法。 在众人的劝勉之下,孔融情绪才渐渐稳定下来。 他也意识到自己的失态,起身拱手向刘备赔不是: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