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其实,张辽这个人并不愚忠。 他早就看出来吕布不是一个成事之人,但是自己也没有由头离开他。 就这么干耗着。 后来,曹操为了对付吕布,分化他手底下的军事集团。 通过假天子诏命,大肆册封了吕布的手下。 其中张辽就被封为了北地太守。 北地在凉州,张辽根本不可能脱离吕布跑那么远的地方去赴任。 但这对张辽的心态是有影响的。 因为后来关乎到吕布生死存亡的下邳之战,就完全没有张辽的参战记录。 按陈琳的《檄吴将校部曲文》记载, 曹操一到下邳,吕布还没战败,张辽就直接率众投降了。 即便是按《三国志》记载,也是吕布一被擒,张辽就直接带着自己的部曲投降了。 无论哪篇史料,都没有张辽直接参战的记载。 至少他肯定是没有力战的。 像演义里张辽还被曹操生擒了,还骂了曹操一顿,当然也是虚构的。 因为人家张辽是带资进组。 是带着自己的本部部曲主动投降曹操的。 众所周知,曹操对带资进组的人没有抵抗力。 因此曹操也非常重视张辽,一上来就直接封了张辽为中郎将,赐爵关内侯。 由此可以推断,张辽其实早就想离开吕布了,只是在等一个机会。 他没有力战,也是为了保全自己的军队,好作为投降曹操的筹码。 要不然曹操也不可能对一个降将,直接拜将赐爵。 “某观文远仪表不俗,何故失身于贼?” 在旁侧一直闭目养神的关羽,忽然睁开眼睛,开口来劝张辽。 张辽闻言,低头默然不答。 而关羽却难得地忍不住多说两句。 “文远且听吾一言。” “我观吕布此人,反复无义,并无诚信可言。” “虓猛而不知义,是为大恶。” 微微一顿,又想起前日吕布与曹操大战于兖州,捋着长髯接着道: “前日兖州之败,吕布之勇,足以敌曹操,然智谋之不逮操远甚矣。” “有勇无谋,英雄气短,诚不足以成事。” “文远在其身边,可谓虚度年华。” 关将军…… 张辽微一沉吟,心中产生一丝动摇。 如果说李翊与刘备此前的施恩,使张辽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的话。 那么关羽便是使这颗种子生根发芽的关键之人。 历史上,张辽与关羽的关系是非常好的。 按照《傅子》里的记载,张辽自称与关羽是亲如兄弟,私交甚笃。 张辽在投靠曹操的一年后,曹操又得了一员猛将,那便是关羽。 曹操对关羽很好,怕他走,又不敢问。 便让张辽去试探关羽的心意。 张辽上去便直接开口问,兄弟,你到底想不想跟曹公啊? 这种问题放在职场上堪称死亡问答。 同事一个冷不丁的一问,你甚至都不知道是不是老板让问的。 但关羽是个耿直汉子,不懂职场上的弯弯绕绕。 非常直白的表达了自己的心意。 原话叫: ——“吾深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 知道曹操对我好,但我与刘将军早就恩若生死了,不能背弃誓言。 但我要立下战功,报答了曹公的恩情之后才走。 面对死亡问答,关羽没有半点圆滑。 给出了最耿直,也是曹操最不愿意听到的答案。 而张辽当时想如实汇报给曹操,但是又害怕曹操知道后生气杀害关羽。 隐瞒了又不是忠臣所为,于是左右为难。 最后只能无奈叹息,曹公是君父,关羽是兄弟。 领导和兄弟之间,张辽选择了前者。 于是选择了跟曹操说实话。 通过这件事,至少能看出两点。 一,张辽的确秉直,是个标准的职场人,不会因私废公。 二,张辽与关羽关系很好,性子也很相合。 两人唯一不同的是,张辽是个职场人。 而关羽至死都是个江湖人,是个游侠,不懂职场,不懂人情世故。 因为他有曹操捧着,刘备惯着,诸葛亮哄着,同僚让着。 而张辽处事却非常圆滑,他知道在职场上混有多不容易,所以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 这样一个职场人,招募他,就真的是说难不难,说简单不简单。 既要开出优厚的条件,又得留有足够的体面。 关羽他对喜欢的人很有耐心,继续劝说张辽道: “文远之勇略,世所罕有。” “我主乃当世英雄,其好礼贤下士,天下所共知也。” “筵席之前,我主见文远之仪表,便十分敬爱。” “故托军师在点将之中,选了文远去救援陈国,只乞共事一场。” 这…… 张辽有些不敢相信,刘备竟会如此敬重自己,一时不觉有些情怯。 关羽的话还在继续: “我主如此敬爱文远之才,文远何不弃暗投明,与我等一同匡扶汉室,共成大业。” “岂不闻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遇可事之主,而失之交臂,非丈夫也。” 张辽低头,再次陷入沉默。 李翊知道这时候该自己出场了,便站出来缓解尴尬的气氛: “今我等唤文远至后堂,绝非是要文远做为难之举。” “不若如此,明日便请我主向吕布借调文远一用。” “只求共事一场,未审文远尊意如何?” 李翊给了个台阶下,说是找吕布借张辽一用。 借用人手这种情况,在汉末还是很常见的。 就像张辽他自己,早年间在丁原手下当从事时。 就曾被丁原派到京城,听命于大将军何进,帮他去募兵。 第(1/3)页